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第1章 绪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关于有效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1 有效教学的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页 |
1.2.2.2 有效教学的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2.3 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的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1.2.4 对已有研究述评 | 第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 | 第17-18页 |
2.2 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建构主义 | 第18页 |
2.2.2 先行组织者策略 | 第18-21页 |
第3章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研究 | 第21-31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3.3.1 问卷调查法 | 第21页 |
3.3.1.1 问卷的编制 | 第21页 |
3.3.1.2 问卷的施测 | 第21页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1-29页 |
3.4.1 教师的实验教学情况 | 第21-24页 |
3.4.2 学生的实验学习情况 | 第24-29页 |
3.4.2.1 知识与技能 | 第24-26页 |
3.4.2.2 过程与方法 | 第26-27页 |
3.4.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第27-29页 |
3.5 影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 第29-31页 |
第4章 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 第31-39页 |
4.1 教师转变实验教学观念的策略 | 第31页 |
4.2 课前教师实验操作的策略 | 第31页 |
4.3 实验前导学策略 | 第31页 |
4.4 探究性实验及时化的策略 | 第31-32页 |
4.5 “灌输式”向“启发式”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的策略 | 第32-33页 |
4.6 实验方案优化的策略 | 第33页 |
4.7 实验生活化的策略 | 第33-34页 |
4.7.1 实验器材、试剂生活化 | 第33页 |
4.7.2 实验场所生活化 | 第33-34页 |
4.7.3 课堂实验内容生活化 | 第34页 |
4.8 有选择的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策略 | 第34-35页 |
4.9 开展多元的评价的策略 | 第35-39页 |
4.9.1 评价主体多元 | 第36页 |
4.9.2 评价方法多元 | 第36-39页 |
4.9.2.1 纸笔测验 | 第36页 |
4.9.2.2 课堂观察 | 第36页 |
4.9.2.3 成长记录袋 | 第36-39页 |
第5章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案例 | 第39-55页 |
5.1 二氧化碳的性质(第1课时) | 第39-49页 |
5.1.1 教学过程 | 第39-46页 |
5.1.2 实验教学评价 | 第46-48页 |
5.1.2.1 评价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 第46页 |
5.1.2.2 实验学习量化评价 | 第46-48页 |
5.1.3 案例评析 | 第48-49页 |
5.2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 第49-55页 |
5.2.1 教学过程 | 第49-52页 |
5.2.2 实验教学评价 | 第52-54页 |
5.2.2.1 评价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 第52-53页 |
5.2.2.2 实验学习量化评价 | 第53-54页 |
5.2.3 案例评析 | 第54-55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55-57页 |
附录1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