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9-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社会企业的定义和意义 | 第14-25页 |
2.1 社会企业的定义 | 第15-17页 |
2.1.1 不同国家和组织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2 社会企业相关概念解析 | 第16-17页 |
2.2 各国(地区)社会企业产生的背景、现状和政策 | 第17-25页 |
2.2.1 社会企业在英国 | 第18-19页 |
2.2.2 社会企业在西班牙 | 第19-21页 |
2.2.3 社会企业在美国 | 第21-23页 |
2.2.4 社会企业在香港 | 第23-24页 |
2.2.5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国际社会企业的发展案例 | 第25-28页 |
3.1 格莱珉家族——创造没有贫困的世界 | 第25-26页 |
3.2 英国的破烂王——大鲍勃家庭回收服务公司 | 第26-27页 |
3.3 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社会企业在中国的发展 | 第28-37页 |
4.1 中国背景下的社会企业雏形 | 第28-29页 |
4.2 中国社会企业的三种模式 | 第29-37页 |
4.2.1 非营利组织的延伸之路:北京一加一文化交流中心 | 第29-32页 |
4.2.2 商业带动社会企业:欣耕工坊 | 第32-34页 |
4.2.3 企业社会责任剥离模式——兔王扶贫研究中心 | 第34-37页 |
第五章 社会企业的营销 | 第37-44页 |
5.1 社会企业营销的特点 | 第37-40页 |
5.2 社会企业营销与商业企业营销的异同 | 第40-42页 |
5.3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六章 对社会企业发展的思考 | 第44-48页 |
6.1 在中国发展社会企业的意义 | 第44-45页 |
6.2 发展社会企业的四个伙伴 | 第45-47页 |
6.2.1 政府当仁不让 | 第45-46页 |
6.2.2 商业企业的优势分享 | 第46页 |
6.2.3 非营利组织理智升级 | 第46页 |
6.2.4 全社会总动员 | 第46-47页 |
6.3 小结 | 第47-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