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0页 |
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3. 关于调查情况的说明 | 第12-13页 |
第1章 南和县方言概况 | 第13-16页 |
1.1 南和县概况 | 第13页 |
1.2 南和方言概况 | 第13页 |
1.3 南和方言的单字音系 | 第13-16页 |
1.3.1 声母 | 第13-14页 |
1.3.2 韵母 | 第14-15页 |
1.3.3 声调 | 第15-16页 |
第2章 连读变调 | 第16-21页 |
2.1 重重型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 第16-17页 |
2.2 重轻型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 第17页 |
2.3 叠字型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 第17-18页 |
2.4 轻声 | 第18-21页 |
2.4.1 轻声字的分类 | 第18-19页 |
2.4.2 轻声的语音特征 | 第19-21页 |
第3章 儿化和“子”缀的音变 | 第21-26页 |
3.1 儿化 | 第21-24页 |
3.1.1 “儿”缀的功能 | 第21-22页 |
3.1.2 儿化音变的特点 | 第22-24页 |
3.2 “子”缀的音变 | 第24-26页 |
3.2.1 “子”缀的功能 | 第24页 |
3.2.2 “子”缀的音变特点 | 第24-26页 |
第4章“着”、“了”、“着(在、到)”的音变 | 第26-34页 |
4.1 助词“着”的音变 | 第26-28页 |
4.1.1 “着”发生音变的语法成分 | 第26页 |
4.1.2 动态助词“着”的音变特点 | 第26-28页 |
4.2 助词“了”的音变 | 第28-30页 |
4.2.1 “了”发生音变的语法成分 | 第28页 |
4.2.2 助词“了”的音变特点 | 第28-30页 |
4.3 “V+[.lei]着+处所词”结构中“着[.lei]”的音变 | 第30-34页 |
4.3.1 “V+[.lei]+处所词”结构中的[.lei]的本字 | 第30-31页 |
4.3.2 “着[.lei]”音变的特点 | 第31-34页 |
第5章 “上”、“里”、“个”的音变 | 第34-41页 |
5.1 方位后置词“上”的音变 | 第34-37页 |
5.1.1 “上”发生音变的语法成分 | 第34页 |
5.1.2 方位后置词“上”的音变特点 | 第34-37页 |
5.2 方位后置词“里”的音变 | 第37-38页 |
5.2.1 “里”发生音变的语法成分 | 第37页 |
5.2.2 方位后置词“里”的音变特点 | 第37-38页 |
5.3 量词“个”的音变 | 第38-41页 |
第6章 结构助词“的、地、得”的音变 | 第41-48页 |
6.1 结构助词“的、地、得”音变的基本音及其由来 | 第41-43页 |
6.1.1 “的、地、得”的语法功能和基本音 | 第41-42页 |
6.1.2 南和方言“的、地、得”基本音的由来 | 第42-43页 |
6.2 “的、地、得”的音变特点 | 第43-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