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情性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导论 | 第9-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三、理论研究的现状 | 第12-14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四、本文的基本思路 | 第14-15页 |
五、本文的研究视野与具体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六、本文期待的理论创新 | 第16-18页 |
第1章 阅读教学生命情性的失落与复归 | 第18-35页 |
一、语文阅读教学:化育生命的优良土壤 | 第18-23页 |
1、阅读文本:满含生命的意蕴 | 第18-21页 |
2、文本解读理论:张扬读者个性 | 第21-22页 |
3、阅读教学:让生命激荡生命 | 第22-23页 |
二、课改前阅读教学:生命情性被消解 | 第23-28页 |
1. 课改前阅读教学现象扫描 | 第23-25页 |
2. 无生命情性阅读教学的危害 | 第25-27页 |
3. 无生命情性阅读教学原因分析 | 第27-28页 |
三、新课改阅读教学:以生命为底色 | 第28-35页 |
1、教育向生命回归:新课改的基石 | 第28-30页 |
2、新课标阅读教学:以生命生成为核心 | 第30-31页 |
3、阅读新课堂:生如夏花之绚烂 | 第31-32页 |
4、难掩的缺憾:阅读教学在路上 | 第32-35页 |
第2章 阅读教学生命情性内涵解读 | 第35-55页 |
一、“阅读教学生命情性”概念阐释 | 第35-36页 |
二、阅读教学生命情性的横向层次 | 第36-44页 |
1、求真:知识向智慧生成 | 第37-39页 |
2、向善:说教向润泽转变 | 第39-41页 |
3、尚美:超越功利之境 | 第41-44页 |
三、阅读教学生命情性的纵向层次 | 第44-50页 |
1、以尊重生命为前提 | 第44-45页 |
2、以唤醒生命为要义 | 第45-48页 |
3、以化育生命为手段 | 第48-49页 |
4、以提升生命为目标 | 第49-50页 |
四、生生和谐:阅读教学展现生命之大美 | 第50-55页 |
1、自我优质生命的期待与追求 | 第50-51页 |
2、推己及人的生命包容与眷注 | 第51-53页 |
3、构建自然和谐的大生命意识 | 第53-55页 |
第3章 阅读教学陶养生命的条件 | 第55-77页 |
一、师生生命在场的阅读 | 第55-66页 |
1、教师生命在场 | 第55-61页 |
2、学生生命在场 | 第61-66页 |
二、客观环境优化的阅读 | 第66-71页 |
1、语文文本关怀生命 | 第66-69页 |
2、课程环境关怀生命 | 第69-71页 |
三、重建评价新体系的阅读 | 第71-77页 |
1、学为应试:生命之重与阅读之痛 | 第71-73页 |
2、个人取向与多元评价:阅读教学评价新思路 | 第73-77页 |
第4章 阅读教学陶养生命的途径与方法 | 第77-96页 |
一、陶养生命的途径:在阅读中对话 | 第77-81页 |
1、阅读教学的本质是生命对话 | 第77-79页 |
2、阅读教学生命对话的基本条件 | 第79-81页 |
二、对话式阅读展开程序 | 第81-88页 |
1、感性期待:生命的躁动与前见 | 第81-84页 |
2、视野融合:生命的激辩与历险 | 第84-87页 |
3、反思批判:生命的创造与提升 | 第87-88页 |
三、阅读方法:从“证实”文本到理解生命 | 第88-93页 |
1、“证实”文本:人与文本生命的隔膜 | 第88-90页 |
2、理解生命:物我同一的生命体验 | 第90-93页 |
四、生命视野下的两种阅读价值分野 | 第93-96页 |
1、读写结合:阅读成为工具 | 第93-94页 |
2、阅读:保持独立的价值 | 第94-96页 |
结语:阅读教学:追求悠闲为己的诗意境界 | 第96-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后记 | 第103-104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