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否定的主观量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1-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常量否定 | 第18-29页 |
2.1 词汇手段 | 第18-19页 |
2.2 句法手段 | 第19-29页 |
2.2.1 不+V[+自主] | 第23-24页 |
2.2.2 不+V[+能愿] | 第24-26页 |
2.2.3 不+必要性词语 | 第26-29页 |
第3章 弱量否定 | 第29-40页 |
3.1 词汇手段 | 第29-35页 |
3.1.1 副词标 | 第29-34页 |
3.1.2 代词标 | 第34-35页 |
3.1.3 语气词标 | 第35页 |
3.2 句法手段 | 第35-36页 |
3.3 语用手段 | 第36-40页 |
3.3.1 话题转移 | 第37-38页 |
3.3.2 虚拟假设 | 第38页 |
3.3.3 延迟推脱 | 第38-40页 |
第4章 强量否定 | 第40-55页 |
4.1 语音手段 | 第40页 |
4.2 词汇手段 | 第40-46页 |
4.2.1 程度副词标 | 第41-44页 |
4.2.2 语气副词标 | 第44-46页 |
4.2.3 特定词语标 | 第46页 |
4.3 句法手段 | 第46-51页 |
4.3.1 祈使否定句 | 第46-48页 |
4.3.2 重叠 | 第48-49页 |
4.3.3 特定框架标 | 第49-51页 |
4.4 语用手段 | 第51-55页 |
4.4.1 肯定反问句 | 第51-52页 |
4.4.2 反语形式 | 第52-53页 |
4.4.3 语用辩白 | 第53-55页 |
第5章 否定主观量系统的认知解释 | 第55-60页 |
5.1 否定主观量表达系统的认知解释 | 第55-57页 |
5.2 否定主观量表达形式的认知解释 | 第57-60页 |
5.2.1 形式越多,内容越多 | 第57-58页 |
5.2.2 关联性越大,意义越明显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