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 1.1.1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2 不同桩位对地表、隧洞洞顶及桩底沉降的影响 | 第15-40页 |
| 2.1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15-17页 |
| 2.1.1 地层分布及计算模型参数 | 第15-16页 |
| 2.1.2 楼结构及桩基础荷载 | 第16-17页 |
| 2.2 隧洞位于桩底时不同桩位对地表、隧洞洞顶及桩底沉降的影响 | 第17-28页 |
| 2.2.1 数值模型和方案 | 第17-20页 |
| 2.2.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20-27页 |
| 2.2.3 小结 | 第27-28页 |
| 2.3 隧洞位于桩侧时不同桩位对地表、隧洞洞顶及桩底沉降的影响 | 第28-39页 |
| 2.3.1 数值模型和方案 | 第28-31页 |
| 2.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31-38页 |
| 2.3.3 小结 | 第38-3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3 不同开挖方式对地表、隧洞洞顶及桩底沉降的影响 | 第40-50页 |
| 3.1 隧洞位于桩底时不同开挖方式对地表、隧洞洞顶及桩底沉降的影响 | 第40-44页 |
| 3.1.1 数值模型和方案 | 第40-42页 |
| 3.1.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2-44页 |
| 3.2 隧洞位于桩侧时不同开挖方式对地表、隧洞洞顶及桩底沉降的影响 | 第44-49页 |
| 3.2.1 数值模型和方案 | 第45-47页 |
| 3.2.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7-49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4 不同桩位下塑性破坏模式研究 | 第50-60页 |
| 4.1 数值模型及方案 | 第50-51页 |
| 4.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1-59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结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