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木板大鼓音乐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绪论 | 第9-22页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第9-11页 |
第二节 研究回顾 | 第11-1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沧州木板大鼓概述 | 第22-29页 |
第一节 沧州木板大鼓艺术生成与嬗变 | 第22-24页 |
一 名称之辨 | 第22页 |
二 源流小析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历史文化生态下的“大鼓艺术” | 第24-26页 |
一 “鼓书”与“鼓曲”加身的艺术 | 第24页 |
二 地域文化的深厚涵养 | 第24-26页 |
第三节 说唱艺术中的“佼佼者” | 第26-29页 |
一 “怯味儿”浓浓的“母曲” | 第26-27页 |
二 一 母衍“两子”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沧州木板大鼓音乐本体研究 | 第29-59页 |
第一节 唱词特点 | 第29-40页 |
一 句式结构 | 第29-32页 |
二 韵辙分析 | 第32-38页 |
三 语言特色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唱腔解析 | 第40-54页 |
一 板腔结构 | 第40-48页 |
二 民间乐语的互通性 | 第48-54页 |
第三节 伴奏体的功能性和表演的实用性 | 第54-59页 |
一 器乐的性能 | 第54-57页 |
二 表演的艺术特征 | 第57-59页 |
第三章 现代文化生态下的大鼓艺术 | 第59-66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带动作用 | 第59-60页 |
第二节 民间乐语的可鉴性与不可鉴性 | 第60-62页 |
第三节 传统音乐符号下的创新性原则 | 第62-63页 |
第四节 我与木板大鼓 | 第63-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