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红两首古筝重奏作品创作技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缘起与依据 | 第9-11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1-12页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王丹红及其古筝作品 | 第13-15页 |
第一节 王丹红生平 | 第13页 |
第二节 王丹红古筝作品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两首古筝重奏作品整体布局 | 第15-47页 |
第一节 两首古筝重奏作品结构布局 | 第15-40页 |
一、《翡翠》结构布局 | 第15-27页 |
二、《沙漠玫瑰》结构布局 | 第27-40页 |
第二节 两首古筝重奏作品定弦方式及调性特征 | 第40-47页 |
一、《翡翠》定弦方式及调性特征 | 第41-43页 |
二、《沙漠玫瑰》定弦方式及调性特征 | 第43-47页 |
第三章 两首古筝重奏作品和声形态 | 第47-66页 |
第一节 和声的纵向结构 | 第47-54页 |
一、三度结构的和声配置 | 第47-49页 |
二、四、五度结构的和声配置 | 第49-52页 |
三、二度结构的和声配置 | 第52-53页 |
四、复合结构的和声配置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和声的横向进行 | 第54-66页 |
一、功能性的和声进行 | 第54-57页 |
二、色彩性的和声进行 | 第57-58页 |
三、线性结构的和声进行 | 第58-66页 |
第四章 两首古筝重奏作品其他创作技法 | 第66-86页 |
第一节 节奏形态 | 第66-71页 |
一、变拍子的运用 | 第66-68页 |
二、纵向复合节拍 | 第68页 |
三、重音的移位与对位 | 第68-69页 |
四、节奏型式的渐快处理 | 第69-71页 |
第二节 旋律发展 | 第71-75页 |
一、重复式的旋律发展 | 第71-73页 |
二、模进式的旋律发展 | 第73-74页 |
三、旋律的裁截与拼贴 | 第74-75页 |
第三节 复调表现 | 第75-77页 |
第四节 声部编配 | 第77-86页 |
一、声部加厚 | 第77-79页 |
二、声部模仿 | 第79-81页 |
三、声部交替 | 第81-84页 |
四、声部互补 | 第84-86页 |
第五章 王丹红创作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 第86-92页 |
第一节 作品中的民族性 | 第86-90页 |
一、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 | 第86-88页 |
二、异域民族风情音乐素材的运用 | 第88-90页 |
第二节 作品中的时代性 | 第90-92页 |
一、音乐体裁上的时代性 | 第90页 |
二、题材选择上的时代性 | 第90-91页 |
三、整体结构上的时代性 | 第91页 |
四、创作手法上的时代性 | 第91-92页 |
结语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后记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