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3-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4-15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2.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可能的创新 | 第16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2.1.1 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 | 第16-17页 |
2.1.2 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 | 第17-19页 |
2.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 第19页 |
2.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交易费用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1-22页 |
2.2.4 进入权理论 | 第22页 |
2.3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2-23页 |
2.3.1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范围界定 | 第22-23页 |
2.3.2 收益分配界定 | 第23页 |
3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实践情况及存在问题 | 第23-28页 |
3.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实践情况 | 第23-25页 |
3.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28页 |
3.2.1 采取的方式缺乏针对性 | 第26页 |
3.2.2 不顾自身特点强行移植其他企业成功模式 | 第26-27页 |
3.2.3 参与收益分配的人员过多 | 第27页 |
3.2.4 部分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方式长期激励效果不足 | 第27-28页 |
4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模式选择 | 第28-42页 |
4.1 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主要模式介绍与对比分析 | 第28-32页 |
4.1.1 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几种主要模式 | 第28-30页 |
4.1.2 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几种主要模式的对比 | 第30-32页 |
4.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模式选择 | 第32-38页 |
4.2.1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特征 | 第32页 |
4.2.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模式选择 | 第32-34页 |
4.2.3 基于EVA的虚拟股票期权模式基本要素设计 | 第34-37页 |
4.2.4 基于EVA的虚拟股票期权模式优势分析 | 第37-38页 |
4.3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型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模式选择 | 第38-42页 |
4.3.1 技术型人力资本的特征 | 第38-39页 |
4.3.2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入股的模式设计 | 第39-40页 |
4.3.3 技术入股模式的实施步骤 | 第40-41页 |
4.3.4 技术入股模式优势分析 | 第41-42页 |
5 案例分析——中兴通讯的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分析 | 第42-52页 |
5.1 中兴通讯基本情况 | 第42-43页 |
5.2 中兴通讯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实施情况分析 | 第43-49页 |
5.2.1 中兴通讯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实施条件分析 | 第43-45页 |
5.2.2 中兴通讯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模式选择 | 第45-46页 |
5.2.3 中兴通讯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方案实施结果 | 第46-49页 |
5.3 中兴通讯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模式的启示与建议 | 第49-52页 |
5.3.1 中兴通讯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模式的启示 | 第49-50页 |
5.3.2 中兴通讯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方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 第50-52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