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9-23页 |
1.1 学习倦怠的定义及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1.1.1 倦怠 | 第10页 |
1.1.2 工作倦怠 | 第10-11页 |
1.1.3 学习倦怠 | 第11-12页 |
1.2 完全心理健康的理论模型 | 第12-17页 |
1.2.1 心理健康的理论取向 | 第12-13页 |
1.2.2 完全心理健康模型 | 第13-17页 |
1.3 个人成长主动性 | 第17-18页 |
1.4 自我调节 | 第18-20页 |
1.5 学习倦怠、自我调节、个人成长主动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0-23页 |
1.5.1 自我调节的作用 | 第20-21页 |
1.5.2 个人成长主动性的作用 | 第21-23页 |
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思路 | 第23-28页 |
2.1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 第23-26页 |
(1)完全心理健康模型对大学生的适用性 | 第23-24页 |
(2)学习倦怠影响完全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 第24-26页 |
2.2 研究思路和研究的意义 | 第26-28页 |
2.2.1 研究的思路 | 第26-27页 |
2.2.2 研究的意义 | 第27-28页 |
3 研究一完全心理健康模型在大学生中的适用性 | 第28-38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8-29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3.3.1 对象 | 第29页 |
3.3.2 研究工具 | 第29-30页 |
3.3.3 统计方法 | 第30-31页 |
3.4 结果 | 第31-35页 |
3.4.1 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效度 | 第31页 |
3.4.2 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信度 | 第31-32页 |
3.4.3 完全心理健康模型的验证 | 第32-34页 |
3.4.4 被试学习倦怠和完全心理健康状况 | 第34-35页 |
3.5 讨论 | 第35-38页 |
4 研究二学习倦怠与完全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 | 第38-51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38-39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4.3.1 对象 | 第39-40页 |
4.3.2 研究工具 | 第40页 |
4.3.3 统计方法 | 第40-41页 |
4.4 结果 | 第41-48页 |
4.4.1 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41-42页 |
4.4.2 自我调节、个人成长主动性在学习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的作用 | 第42-48页 |
4.5 讨论 | 第48-51页 |
5 总讨论 | 第51-56页 |
5.1 完全心理健康模型适用于大学生群体 | 第51-52页 |
5.2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完全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 | 第52-54页 |
5.3 对教育与实践的启示 | 第54-55页 |
5.4 研究的不足 | 第55-56页 |
6 结论 | 第56-57页 |
7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术语表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74页 |
附录一:研究一调查问卷 | 第63-69页 |
附录二:研究一调查问卷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