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对比研究--以人教版《语文》(必修)与东京书籍版《新编国语综合》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三、本文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语文教科书的助读系统 | 第16-20页 |
第一节 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内涵 | 第16-17页 |
一、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内涵 | 第16页 |
二、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构成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助读系统的功能 | 第17-20页 |
一、启发引导 | 第17页 |
二、补充巩固 | 第17-20页 |
第二章 中日两种版本语文教科书的单元导语 | 第20-24页 |
第一节 语文教科书的单元导语 | 第20-21页 |
一、语文教科书单元导语的内涵 | 第20页 |
二、语文教科书单元导语的功能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中日两种版本单元导语的对比分析 | 第21-24页 |
一、人教版单元导语的特点 | 第21页 |
二、东京书籍版单元导语的特点 | 第21-24页 |
第三章 中日两种版本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注释 | 第24-32页 |
第一节 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注释 | 第24-26页 |
一、注释的内涵及对象 | 第24页 |
二、课文注释的形式及功能 | 第24-26页 |
第二节 中日两种版本课文注释的对比分析 | 第26-32页 |
一、人教版课文注释的特点 | 第26-28页 |
二、东京书籍版课文注释的特点 | 第28-32页 |
第四章 中日两种版本语文教科书的课后习题 | 第32-38页 |
第一节 语文教科书的课后习题 | 第32-33页 |
一、课后习题的常见形式 | 第32页 |
二、课后习题的功能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中日两种版本课后习题的对比分析 | 第33-38页 |
一、人教版课后习题的特点 | 第33-35页 |
二、东京书籍版课后习题的特点 | 第35-38页 |
第五章 中日两种版本教科书的附录 | 第38-44页 |
第一节 语文教科书的附录 | 第38-39页 |
一、附录的内涵 | 第38页 |
二、附录的类型及功能 | 第38-39页 |
第二节 人教版附录的特点 | 第39-40页 |
一、附录极少、文章为主 | 第39-40页 |
二、缺乏连续性 | 第40页 |
第三节 东京书籍附录的特点 | 第40-44页 |
一、与历史、地理结合紧密 | 第41-42页 |
二、图表丰富,类型多样 | 第42-44页 |
第六章 中日两种版本教科书对比分析的启示 | 第44-50页 |
第一节 对人教版单元导语编制及使用的启示 | 第44-45页 |
一、表述有待精确化 | 第44页 |
二、师生须提高重视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对人教版课文注释编写的启示 | 第45-47页 |
一、内容丰富性有待提高 | 第45-46页 |
二、应增加古代文化常识 | 第46页 |
三、用不同颜色区分注释内容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对人教版课后习题编写及使用的启示 | 第47-48页 |
一、师生应提高习题利用率 | 第47页 |
二、增加“说”与“写”的练习 | 第47-48页 |
第四节 对人教版附录编写的启示 | 第48-50页 |
一、增加图表,丰富形式 | 第48-49页 |
二、增加广度,丰富内容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