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三、研究重点及创新之处 | 第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 | 第20-36页 |
(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功能与定位 | 第20-24页 |
1、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 第20-22页 |
2、校本课程在历史学科体系中的功能与定位 | 第22-24页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 第24-29页 |
1、史料价值 | 第25-26页 |
2、思想文化价值 | 第26-27页 |
3、审美价值 | 第27-28页 |
4、教育价值 | 第28-29页 |
(三) “非遗”主题校本课程开发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 | 第29-31页 |
1、促进学生对“非遗”的认识 | 第29-30页 |
2、激发学生传承“非遗”的意识 | 第30页 |
3、使中学成为“非遗”宣传与研究的重要平台 | 第30-31页 |
(四) 山东“非遗”与校本课程资源的发掘 | 第31-36页 |
1、可行性分析 | 第31-33页 |
2、可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山东“非遗” | 第33-36页 |
二、高中“非遗”主题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与程序设计——以祭孔大典为例 | 第36-65页 |
(一) “非遗”主题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 第36-38页 |
1、科学性原则 | 第36-37页 |
2、生命性原则 | 第37页 |
3、趣味性原则 | 第37-38页 |
4、新颖性原则 | 第38页 |
(二) “非遗”主题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 第38-42页 |
1、学校与教师自主开发 | 第38-40页 |
2、校外开发、校内引进 | 第40页 |
3、校内外联合开发 | 第40-42页 |
(三) “非遗”主题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设计 | 第42-65页 |
1、选题阶段——选题策划 | 第43-44页 |
2、调研阶段——资源调查与撰写开发方案 | 第44-48页 |
3、筹备阶段——教材编写与组织教学研究 | 第48-51页 |
4、实施阶段——教学与实践 | 第51-63页 |
5、动态发展阶段——管理与评价 | 第63-65页 |
三、高中“非遗”主题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展望 | 第65-76页 |
(一) “非遗”主题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65-68页 |
1、高考指挥棒与校本课程开发宗旨的矛盾 | 第65-66页 |
2、缺少“非遗”专业人员的有效指导 | 第66-67页 |
3、缺乏获取“非遗”资源的有效渠道 | 第67-68页 |
4、物力、财力等经济条件的制约 | 第68页 |
(二) “非遗”主题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建议 | 第68-74页 |
1、明确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 第68-69页 |
2、处理好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分数之间的关系 | 第69-70页 |
3、提高课程开发者与管理者的专业素质 | 第70页 |
4、加强与“非遗”保存和研究机构的合作 | 第70-71页 |
5、合作开发包含各学科的综合型“非遗”校本课程 | 第71页 |
6、正确处理编写“非遗”主题校本课程教材问题 | 第71-72页 |
7、建立“非遗”教学资源库 | 第72-74页 |
(三) 机遇与挑战:新高考改革要求下的“非遗”主题校本课程开发 | 第74-76页 |
1、“走班制”为“非遗”课程开发提供了机遇 | 第74页 |
2、“分层教学”为“非遗”课程开发提出了挑战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