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士论文的询新点 | 第5-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对《切韵》系韵书残卷残页进行的收集、整理、汇编和考释 | 第12-13页 |
1.2.2 针对《切韵》系韵书某一版本进行的语音研究 | 第13-15页 |
1.2.3 比较《切韵》系韵书之发展演变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4 与《切韵》系韵书相关的相对外缘的跨界研究 | 第16-17页 |
1.2.5 与本文相关相近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 研究材料、方法及框架结构 | 第18-21页 |
1.4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 第21-23页 |
2 《切韵》系韵书声纽认识的发展 | 第23-49页 |
2.1 《切韵》系韵书所见声纽认识已达到的高度 | 第23-40页 |
2.1.1 《切韵》以前古人对声纽的感知 | 第24-34页 |
2.1.2 《切韵》所见声纽的认识成就 | 第34-40页 |
2.2 《切韵》系韵书声纽认识的相对滞后性 | 第40-43页 |
2.3 《切韵》系韵书声纽认识滞后的原因探析 | 第43-49页 |
2.3.1 汉语声、韵、调三者的语音辨识难易度比较 | 第43-44页 |
2.3.2 《切韵》前后的中古时期声、韵、调之认识简史 | 第44-46页 |
2.3.3 《切韵》系韵书所在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46-49页 |
3 从《切韵》系韵书的增韵问题看中古语音及其认识 | 第49-70页 |
3.1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新增俨、酽二韵探讨 | 第49-61页 |
3.1.1 王韵俨、酽二韵字词的“前身”与“分身” | 第50-54页 |
3.1.2 六朝至宋代严凡韵系的亲疏关系演变历程 | 第54-56页 |
3.1.3 《广韵》、《礼部韵略》末八韵的次序及其同用关系 | 第56-57页 |
3.1.4 汉语方言里严凡韵字的韵母归并情况 | 第57-60页 |
3.1.5 小结 | 第60-61页 |
3.2 《唐韵》区分真谆、寒桓、歌戈三组韵系的原因浅析 | 第61-70页 |
3.2.1 对《唐韵》区分真谆、寒桓、歌戈的不同看法 | 第61-63页 |
3.2.2 真谆、寒桓、歌戈之韵母读音在现代方言中的分化情况 | 第63-67页 |
3.2.3 真谆、寒桓、歌戈三组韵系读音分化之音理分析 | 第67-69页 |
3.2.4 小结 | 第69-70页 |
4 从《切韵》系韵书的韵次看期间的语音及其认识 | 第70-124页 |
4.1 韵簇和韵次 | 第70-79页 |
4.1.1 韵簇的特征和划分 | 第70-72页 |
4.1.2 韵簇的等级 | 第72-76页 |
4.1.3 《切韵》系韵书韵次分类 | 第76-79页 |
4.2 《切韵》系韵书及早期韵图的韵次格局 | 第79-95页 |
4.2.1 以《王三》为代表的韵次及其语音观 | 第81-83页 |
4.2.2 以《广韵》为代表的韵次及其语音观 | 第83-86页 |
4.2.3 早期韵图的韵次格局 | 第86-90页 |
4.2.4 《王二》的韵次及其语音观 | 第90-95页 |
4.3 《切韵》系韵书入声韵次研究 | 第95-124页 |
4.3.1 从声类相从看入声韵次之“整” | 第95-98页 |
4.3.2 从四声相配看入声韵次之“乱” | 第98-116页 |
4.3.3 入声性质的反思 | 第116-124页 |
5 结语 | 第124-125页 |
附录 | 第125-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7页 |
作者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