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文章框架 | 第10-1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5 数据样本来源 | 第12页 |
1.6 文章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2.1 IPO 效应的理论解释 | 第14-15页 |
2.1.1 基于“盈余管理”的理论解释 | 第14页 |
2.1.2 基于“机会窗口”的理论解释 | 第14页 |
2.1.3 基于“代理成本”的理论解释 | 第14-15页 |
2.1.4 基于“主持人假说”的理论解释 | 第15页 |
2.2 国内外关于 IPO 效应的理论综述 | 第15-19页 |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3 创业板 IPO 效应实证检验 | 第19-43页 |
3.1 指标选取 | 第19-22页 |
3.1.1 公司盈利能力 | 第19页 |
3.1.2 股东获利能力 | 第19-20页 |
3.1.3 偿债能力 | 第20页 |
3.1.4 营运能力 | 第20页 |
3.1.5 现金流量能力 | 第20-21页 |
3.1.6 发展能力 | 第21-22页 |
3.2 样本的选择 | 第22页 |
3.3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 第22-43页 |
3.3.1 盈利能力分析 | 第23-25页 |
3.3.2 股东获利能力分析 | 第25-28页 |
3.3.3 偿债能力分析 | 第28-34页 |
3.3.4 营运能力分析 | 第34-37页 |
3.3.5 现金流量指标分析 | 第37-40页 |
3.3.6 发展能力分析 | 第40-43页 |
4 基于公司治理的业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3-51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43-45页 |
4.1.1 股权集中度 | 第43页 |
4.1.2 独立董事比例 | 第43-44页 |
4.1.3 股权激励机制 | 第44页 |
4.1.4 控股股东性质 | 第44-45页 |
4.2 研究变量的设定 | 第45-47页 |
4.2.1 被研究变量的设定 | 第45-46页 |
4.2.2 解释变量 | 第46-47页 |
4.2.3 控制变量 | 第47页 |
4.3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5 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后业绩不佳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 第51-56页 |
5.1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方面 | 第51-52页 |
5.1.1 合理调整股权集中度 | 第51-52页 |
5.1.2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 第52页 |
5.1.3 建立科学的团队激励制度 | 第52页 |
5.2 市场监管体制方面 | 第52-54页 |
5.2.1 加强证券市场监管 | 第52-53页 |
5.2.2 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 第53页 |
5.2.3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 第53页 |
5.2.4 发挥银行和资本市场在公司治理中的合力作用 | 第53-54页 |
5.2.5 加强中介机构信誉评价机制 | 第54页 |
5.3 研究局限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4-56页 |
5.3.1 本文的研究局限 | 第54-55页 |
5.3.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