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0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 1.2.1 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物理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3 导学模式中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高中“物理助学式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 2.1 社会学习理论 | 第20-22页 |
| 2.1.1 关于行为的习得 | 第20-21页 |
| 2.1.2 交互决定论 | 第21页 |
| 2.1.3 自我调节理论 | 第21页 |
| 2.1.4 自我效能 | 第21-22页 |
| 2.2 合作学习理论 | 第22-25页 |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3页 |
| 2.2.2 社会互赖理论 | 第23-24页 |
| 2.2.3 动机强化理论 | 第24页 |
| 2.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4-25页 |
| 2.3 体验学习 | 第25-26页 |
| 2.4 多元智力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高中“物理助学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构建 | 第27-43页 |
| 3.1 构建高中“物理助学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必要性 | 第27-29页 |
| 3.1.1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 | 第27页 |
| 3.1.2 江苏高考方案实施的要求 | 第27页 |
| 3.1.3 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合作能力的要求 | 第27-29页 |
| 3.2 高中“物理助学式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原则 | 第29-33页 |
| 3.2.1 物理教师主导 | 第29页 |
| 3.2.2 强化同伴互助 | 第29-30页 |
| 3.2.3 满足成就欲望 | 第30-32页 |
| 3.2.4 达成教学目标 | 第32-33页 |
| 3.3 高中“物理助学式合作学习”模式的结构与流程 | 第33-40页 |
| 3.3.1 高中“物理助学式合作学习”的结构图 | 第33页 |
| 3.3.2 高中“物理助学式合作学习”的流程 | 第33-40页 |
| 3.4 高中“物理助学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特征分析 | 第40-43页 |
| 3.4.1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 第40-41页 |
| 3.4.2 课堂教学的民主性 | 第41页 |
| 3.4.3 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高中“物理助学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 | 第43-54页 |
| 4.1 实施对象的选择与实施方法 | 第43页 |
| 4.2 实施过程 | 第43-50页 |
| 4.2.1 同伴成长小组建设 | 第43-45页 |
| 4.2.2 助学案的编制 | 第45-48页 |
| 4.2.3 小组评价与激励 | 第48-50页 |
| 4.3 典型案例 | 第50-54页 |
| 第五章 高中“物理助学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评价 | 第54-70页 |
| 5.1 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变化 | 第54-60页 |
| 5.1.1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第54页 |
| 5.1.2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 | 第54-60页 |
| 5.2 学生学习物理习惯的变化 | 第60-67页 |
| 5.2.1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习惯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第60-61页 |
| 5.2.2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习惯的调查分析 | 第61-67页 |
| 5.3 学生学习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 第67-70页 |
| 第六章 高中“物理助学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思考 | 第70-74页 |
| 6.1 实验结论 | 第70-71页 |
| 6.2 高中“物理助学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展望 | 第71-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 附录 | 第76-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