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问题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2.研究的问题 | 第9-10页 |
3.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暗示教学法在国外的研究与实践 | 第10-14页 |
2.国内关于暗示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梳理 | 第14-16页 |
3.研究总结 | 第16-17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7页 |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7-19页 |
1.研究的重点 | 第17-18页 |
2.研究的难点 | 第18-19页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暗示 | 第19页 |
2.暗示教学法 | 第19-20页 |
3.无意识 | 第20-21页 |
一、暗示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第21-24页 |
(一)人的可暗示心理 | 第21-22页 |
(二)左右大脑协调工作 | 第22页 |
(三)第二语言习得和学得差异 | 第22-24页 |
二、暗示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24-27页 |
(一)学生地位的转变有利于暗示教学在小学课堂的发展 | 第24页 |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增加了暗示教学法应用的可能性 | 第24-26页 |
(三)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暗示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 第26-27页 |
三、暗示教学法应用效果的实证调查 | 第27-46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27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27-28页 |
(三)调查方法 | 第28-29页 |
1.实验法 | 第28页 |
2.访谈法 | 第28-29页 |
(四)教学内容 | 第29页 |
(五)教学目标 | 第29-30页 |
(六)实证研究前的调查分析 | 第30-35页 |
1.实验前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的调查 | 第30-32页 |
2.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 | 第32-35页 |
(七)实验过程 | 第35-37页 |
1.教学方案设计 | 第35页 |
2.根据暗示教学法的要求进行课前准备 | 第35-36页 |
3.实验教学案例 | 第36-37页 |
(八)实验后的调查及收集数据 | 第37-43页 |
1.暗示因素出现的教学环节 | 第37-40页 |
3.受访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的变化 | 第40-42页 |
4.学习成绩 | 第42-43页 |
(九)实验结果总结分析 | 第43-46页 |
四、小学英语课堂暗示教学法的应用设计 | 第46-53页 |
(一)应用设计原则 | 第46-48页 |
1.愉快原则 | 第46页 |
2.暗示相互作用原则 | 第46-47页 |
3.运用艺术手段原则 | 第47页 |
4.建立信心原则 | 第47-48页 |
5.反复记忆的趣味原则 | 第48页 |
(二)应用设计条件 | 第48-50页 |
1.主观条件 | 第48-49页 |
2.客观条件 | 第49-50页 |
(三)暗示教学法应用程序 | 第50-52页 |
(四)应用设计评价 | 第52-53页 |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3-56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3页 |
(二)改进建议 | 第53-55页 |
1.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 | 第53-54页 |
2.搭配其他教学方法使用 | 第54页 |
3.结合实际合理运用 | 第54-55页 |
(三)对未来的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一 | 第60-61页 |
附录二 | 第61-62页 |
附录三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