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社会性别与教育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中文文摘第4-7页
目录第7-9页
绪论第9-19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12页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第12-15页
    三、研究方法第15-16页
    四、研究意义第16-19页
第一章 社会性别与教育: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19-33页
    一、相关概念界定第19-25页
        (一) 性别与社会性别第19-21页
        (二) 性别平等与性别差异第21-22页
        (三) 教育平等与性别平等教育第22-23页
        (四) 性别化教育与性别中立教育第23-25页
    二、相关理论基础第25-33页
        (一) 社会性别研究的心理学基础第25-28页
        (二) 社会性别与教育研究的女性主义基础第28-33页
第二章 非此即彼:传统社会性别的塑造第33-47页
    一、社会性别与家庭教育第33-38页
        (一) 社会性别的家庭教育历史考察第33-34页
        (二) 儿子偏好第34-36页
        (三) 家庭教育中的性别问题第36-38页
    二、社会性别与学校教育第38-47页
        (一) 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男学生的困惑第38-39页
        (二) 教材的性别问题第39-42页
        (三) 教师的性别问题第42-47页
第三章 两性形象:存在于想象中的“主体”与“他者”第47-59页
    一、(社会化的)身体统治第47-50页
        (一) 男性气质(Masculine/Masculinity)第47-48页
        (二) 女性气质(Feminine/Femininity)第48-49页
        (三) 两性的对立第49-50页
    二、社会与家庭:不同的性别角色定位第50-54页
        (一) 男性角色第51-52页
        (二) 女性角色第52-53页
        (三) 社会与家庭的分裂第53-54页
    三、混沌与迷茫:变迁中的社会性别第54-59页
        (一) 变迁中的社会性别第54-56页
        (二) 自我认同危机第56页
        (三) 好女难为,好男难当第56-59页
第四章 社会性别与教育:反思与超越第59-73页
    一、社会性别与教育的反思第59-67页
        (一) 教育目的:培养完整的人第59-62页
        (二) 教育内容:倾听两性声音第62-64页
        (三) 教育过程:全面关注女性第64-67页
    二、社会性别的教育超越第67-73页
        (一) 赋教育以自由品质第67-69页
        (二) 赋教育以关怀品质第69-70页
        (三) 赋教育以性别敏感品质第70-73页
结语:一切为了男女两性的更好发展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9-81页
致谢第81-83页
个人简历第83-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mart-phone的成人微型学习研究
下一篇:东坡词用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