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7-30页 |
1.1 酸化对碳化学的影响 | 第18-21页 |
1.1.1 对一般碳化学的影响 | 第18-20页 |
1.1.2 对生物泵的影响 | 第20页 |
1.1.3 对碳酸盐泵的影响 | 第20-21页 |
1.2 酸化对氮循环的影响 | 第21-22页 |
1.2.1 对氮的赋存形态的影响 | 第21页 |
1.2.2 对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21页 |
1.2.3 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21页 |
1.2.4 对固氮作用的影响 | 第21-22页 |
1.3 酸化对磷循环的影响 | 第22页 |
1.4 酸化对硅循环的影响 | 第22-23页 |
1.5 酸化对微量金属元素循环的影响 | 第23-25页 |
1.5.1 对金属无机物的影响 | 第23页 |
1.5.2 对金属有机物的影响 | 第23-25页 |
1.5.3 对金属的氧化-还原态的影响 | 第25页 |
1.6 酸化对海岸带生源要素和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25-27页 |
1.7 总结 | 第27-28页 |
1.8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 第28-30页 |
1.8.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8.2 创新点 | 第29-30页 |
2 样品采集、分析与数据处理 | 第30-39页 |
2.1 模拟酸化实验样品的采集 | 第30-32页 |
2.1.1 模拟实验方案 | 第30-31页 |
2.1.2 采样步骤 | 第31-32页 |
2.2 莱州湾表层水样品采集 | 第32-33页 |
2.3 莱州湾潮间带沉积物样品采集 | 第33页 |
2.4 样品的分析 | 第33-39页 |
2.4.1 样品参数的测定 | 第33-34页 |
2.4.2 海水总碱度的测定 | 第34页 |
2.4.3 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总碳、总氮和总有机碳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2.4.4 水样营养盐测定 | 第34-35页 |
2.4.5 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中重金属与常量元素总量的测定 | 第35页 |
2.4.6 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中重金属形态的测定 | 第35-37页 |
2.4.7 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中磷及其形态的测定 | 第37页 |
2.4.8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 第37-38页 |
2.4.9 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3 模拟酸化对生源要素和微量元素形态和归趋的影响 | 第39-109页 |
3.1 模拟酸化对上覆水中生源要素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 第39-50页 |
3.1.1 模拟酸化对上覆水一般碳化学(C)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2 模拟酸化对上覆水中氮(N)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 第41-46页 |
3.1.3 模拟酸化对上覆水中磷(P)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 第46-48页 |
3.1.4 模拟酸化对上覆水中硅(Si)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 第48-50页 |
3.2 模拟酸化对间隙水中生源要素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 第50-54页 |
3.2.1 模拟酸化对间隙水中氮(N)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 第50-52页 |
3.2.2 模拟酸化对间隙水中磷(P)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 第52-53页 |
3.2.3 模拟酸化对间隙水中硅(Si)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 模拟酸化对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 第54-69页 |
3.3.1 模拟酸化对沉积物中碳(C)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 第56-58页 |
3.3.2 模拟酸化对沉积物中氮(N)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 第58-63页 |
3.3.3 模拟酸化对沉积物中磷(P)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 第63-69页 |
3.4 模拟酸化对悬浮颗粒物中生源要素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 第69-74页 |
3.4.1 模拟酸化对悬浮颗粒物中碳(C)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 第70-71页 |
3.4.2 模拟酸化对悬浮颗粒物中氮(N)含量的影响 | 第71-72页 |
3.4.3 模拟酸化对悬浮颗粒物中磷(P)含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3.4.4 模拟酸化对悬浮颗粒物中磷(P)形态的影响 | 第73-74页 |
3.5 小结 | 第74-75页 |
3.6 模拟酸化对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 第75-93页 |
3.6.1 微量元素在沉积物与水体间的迁移转化 | 第76-77页 |
3.6.2 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形态 | 第77-78页 |
3.6.3 模拟酸化对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78-82页 |
3.6.4 模拟酸化对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形态的影响 | 第82-92页 |
3.6.5 模拟酸化对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92-93页 |
3.7 模拟酸化对悬浮颗粒物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 第93-109页 |
3.7.1 海水中悬浮颗粒物的组成 | 第94-96页 |
3.7.2 模拟酸化对悬浮颗粒物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96-99页 |
3.7.3 模拟酸化对悬浮颗粒物中微量元素各形态含量的影响 | 第99-108页 |
3.7.4 模拟酸化对悬浮颗粒物中常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4 莱州湾西南海岸带酸化与生源要素及微量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109-128页 |
4.1 莱州湾西南海岸带酸化与营养盐含量及组成的关系 | 第109-120页 |
4.1.1 莱州湾西南海岸带营养盐分布特征 | 第110-114页 |
4.1.2 莱州湾西南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状况分析 | 第114页 |
4.1.3 莱州湾西南海岸带水体pH值(酸化)与营养盐的相互作用 | 第114-120页 |
4.2 酸化对莱州湾西南海岸带重金属形态及污染状况的影响和预测 | 第120-128页 |
4.2.1 莱州湾西南岸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评价 | 第120-126页 |
4.2.2 酸化对莱州湾西南岸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影响预测 | 第126-12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3页 |
5.1 获得的主要结论 | 第128-131页 |
5.2 展望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50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