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8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一)《笠翁对韵》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二)对句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笠翁对韵》对句的构成理据 | 第11-15页 |
| 一、各个对句阶段所必须遵守的语法规律 | 第11-12页 |
| 二、对字增字形成对句过程中的语法理据 | 第12-15页 |
| (一)对字相组合成对语过程中的语法理据 | 第12-13页 |
| (二)对语相结合成对句过程中的语法理据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笠翁对韵》对句中单句的造句模式描写与生成分析 | 第15-39页 |
| 一、《笠翁对韵》对句构成的基本单位 | 第15-20页 |
| (一)古今词类的对比 | 第15-18页 |
| (二)对字成对的条件 | 第18-20页 |
| (三)对字的类推规律 | 第20页 |
| 二、《笠翁对韵》对语的语法分析 | 第20-33页 |
| (一)二、三字对语 | 第21-29页 |
| (二)联绵词、叠字、缩略语和专有名词组成的对语 | 第29-32页 |
| (三)出对语的结构不对称现象 | 第32-33页 |
| 三、五字、七字、十一字对句单句造句模式的描写与生成分析 | 第33-39页 |
| (一)偏正结构的词组句 | 第33页 |
| (二)省略动词的单句 | 第33-34页 |
| (三)主谓型句式 | 第34-37页 |
| (四)兼语句 | 第37-38页 |
| (五)连谓句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笠翁对韵》对句中复句的描写与分析 | 第39-46页 |
| 一、联合复句 | 第39-41页 |
| (一)并列复句 | 第39-40页 |
| (二)顺承复句 | 第40页 |
| (三)解说复句 | 第40-41页 |
| (四)递进复句 | 第41页 |
| 二、偏正复句 | 第41-46页 |
| (一)因果复句 | 第41-43页 |
| (二)条件复句 | 第43页 |
| (三)目的复句 | 第43-44页 |
| (四)转折复句 | 第44页 |
| (五)假设复句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笠翁对韵》对句中的特殊句式与对句中不对称现象 | 第46-56页 |
| 一、因语序而形成的特殊句式 | 第46-53页 |
| (一)前置语序 | 第46-48页 |
| (二)后置语序 | 第48-50页 |
| (三)倒置语序 | 第50-53页 |
| 二、《笠翁对韵》对句中不对称现象 | 第53-56页 |
| (一)字对而句式不对 | 第53-54页 |
| (二)字对而语序不对 | 第54页 |
| (三)字对而逻辑不对 | 第54-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附录 | 第59-68页 |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