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字惯用语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一)关于“吃”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二)惯用语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三)关于“吃”字惯用语的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 三、研究界定和语料来源 | 第16-18页 |
| (一)研究界定 | 第16-18页 |
| (二)语料来源 | 第18页 |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第二章“吃”字惯用语的多角度分析 | 第19-33页 |
| 一、语法结构分析 | 第19-24页 |
| (一)单语节惯用语 | 第19-23页 |
| (二)双语节惯用语 | 第23-24页 |
| 二、语义分析 | 第24-30页 |
| (一)关于隐喻和转喻的基本理论 | 第25-26页 |
| (二)“吃”的概念隐喻 | 第26-28页 |
| (三)“吃”字惯用语的隐喻和转喻分类 | 第28-30页 |
| 三、语用分析 | 第30-33页 |
| (一)灵活性﹒变异性 | 第30-31页 |
| (二)通俗性﹒讽刺性 | 第31页 |
| (三)生动性﹒形象性 | 第31-32页 |
| (四)时代性﹒习用性 | 第32-33页 |
| 第三章“吃”字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 第33-47页 |
| 一、“吃”字惯用语所体现的饮食文化根基 | 第34-39页 |
| (一)传统农耕文明 | 第34-35页 |
| (二)中国饮食的烹饪传统 | 第35-38页 |
| (三)“吃”之风俗和社交 | 第38-39页 |
| 二、“吃”字惯用语所体现的哲学观念 | 第39-42页 |
| (一)儒家的“仁”“和” | 第39-40页 |
| (二)儒家的中庸之道 | 第40-41页 |
| (三)阴阳五行学说 | 第41页 |
| (四)道家“天人合一” | 第41-42页 |
| 三、“吃“字惯用语所体现的中国人思维模式 | 第42-44页 |
| (一)直觉和整体思维 | 第42页 |
| (二)形象思维 | 第42-43页 |
| (三)螺旋形思维 | 第43-44页 |
| (四)集体本位思维 | 第44页 |
| 四、“吃”字惯用语所反映的民族传统性格 | 第44-47页 |
| (一) 务实忠厚 | 第44-45页 |
| (二)自强不息 | 第45-46页 |
| (三)重视人情 | 第46-47页 |
| 第四章“吃”字惯用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 第47-66页 |
| 一、“吃”字惯用语教学的意义 | 第47-50页 |
| (一)有利于提高二语习得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 第47-49页 |
| (二)有利于二语习得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 第49页 |
| (三)有利于提高二语习得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49-50页 |
| 二、“吃”字惯用语的教学选词 | 第50-54页 |
| (一)“吃”字惯用语的选词原则 | 第50-51页 |
| (二)对“吃”字惯用语的教学选词 | 第51-54页 |
| 三、“吃”字惯用语的教学设计 | 第54-66页 |
| (一)教学对象 | 第55页 |
| (二)教学目标 | 第55页 |
| (三)教学原则 | 第55-58页 |
| (四)教学方法和技巧 | 第58-63页 |
| (五)教学案例 | 第63-66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附录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