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交互工具“来往”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现代教育技术导论》课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第四节 预期研究成果 | 第10-11页 |
第五节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研究性学习概述 | 第13-19页 |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简介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 第15-17页 |
第四节 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 | 第17-19页 |
一、国内研究性学习开展概况 | 第17-18页 |
二、国外研究性学习开展概况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基于“来往”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基础 | 第19-29页 |
第一节“来往”软件的优势分析 | 第19-24页 |
第二节 基于“来往”的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4页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第24-25页 |
三、活动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对WebQuest的分析与借鉴 | 第26-29页 |
第四章 基于“来往”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 第29-54页 |
第一节 基于“来往”的研究性学习设计模型 | 第29-39页 |
一、“来往”功能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支持 | 第29-31页 |
二、基于“来往”的研究性学习设计模型 | 第31-39页 |
第二节 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 第39-41页 |
一、学习者分析 | 第39-40页 |
二、学习内容分析 | 第40页 |
三、学习目标分析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创设学习环境 | 第41-43页 |
第四节 过程设计 | 第43-48页 |
一、学习活动设计 | 第43-45页 |
二、学习组织形式设计 | 第45-47页 |
三、学习流程设计 | 第47-48页 |
第五节 学习评价的设计 | 第48-54页 |
一、评价者 | 第49页 |
二、评价维度 | 第49-51页 |
三、评价方法 | 第51-53页 |
四、评价方式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基于“来往”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 | 第54-83页 |
第一节 基于本次教学实践的前期分析 | 第55-59页 |
一、学习者分析 | 第55-57页 |
二、学习内容分析 | 第57-58页 |
三、学习目标分析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实践方案 | 第59-61页 |
一、方案概述 | 第59-60页 |
二、组织形式 | 第60-61页 |
第三节 实践过程 | 第61-72页 |
一、学前讲座部分 | 第61-63页 |
二、网上开题评议 | 第63-64页 |
三、开题报告会 | 第64-66页 |
四、课题进展交流 | 第66-68页 |
五、课题成果展示 | 第68-72页 |
第四节 实践反思 | 第72-83页 |
一、基于“来往”的研究性学习反馈 | 第72-81页 |
二、基于“来往”的研究性学习总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附录 | 第86-106页 |
附录A:研究性学习过程记录表 | 第86-88页 |
附录B: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登记表 | 第88-89页 |
附录C:研究性学习开展注意事项 | 第89-91页 |
附录D:评价表 | 第91-92页 |
附录E:问卷调查 | 第92-95页 |
附录F:研究地点 | 第95-98页 |
附录G:工具的使用 | 第98-101页 |
附录H:研究遇到的困难 | 第101-105页 |
附录I:研究性学习评价数据 | 第105-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