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型风景区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峡谷型风景区研究 | 第10-11页 |
1.2 景观视觉敏感度的研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3-14页 |
1.3 峡谷型风景区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的研究 | 第14-18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18-24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2.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2.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2.3 研究范畴界定 | 第20-21页 |
2.3.1 峡谷型风景区 | 第20页 |
2.3.2 景观敏感度 | 第20页 |
2.3.3 景观视觉敏感度 | 第20-21页 |
2.4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2.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2.5.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2.5.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峡谷型风景区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理论基础 | 第24-52页 |
3.1 景观构成要素 | 第24-29页 |
3.1.1 自然景源 | 第24-28页 |
3.1.2 人文景源 | 第28-29页 |
3.2 景观特征分析 | 第29-32页 |
3.2.1 结构形态的独特性 | 第29-30页 |
3.2.2 地形地貌的多样性 | 第30-31页 |
3.2.3 山水要素的关联性 | 第31-32页 |
3.2.4 峡谷空间的围合性 | 第32页 |
3.2.5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 第32页 |
3.3 视觉特征分析 | 第32-39页 |
3.3.1 基于竖向空间的视觉特征 | 第33-36页 |
3.3.2 基于横向空间的视觉特征 | 第36-37页 |
3.3.3 基于游赏视线的视觉特征 | 第37-39页 |
3.4 景观视觉敏感度的影响因素 | 第39-50页 |
3.4.1 物理因素 | 第41-43页 |
3.4.2 美学因素 | 第43-46页 |
3.4.3 位置因素 | 第46-48页 |
3.4.4 时间因素 | 第48页 |
3.4.5 主观因素 | 第48-49页 |
3.4.6 其他因素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峡谷型风景区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技术 | 第52-66页 |
4.1 评价目标 | 第52页 |
4.2 评价原理与步骤 | 第52-53页 |
4.2.1 评价原理 | 第52-53页 |
4.2.2 评价步骤 | 第53页 |
4.3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3-57页 |
4.3.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53-55页 |
4.3.2 构建敏感度评价模型 | 第55-57页 |
4.4 评价分析方法 | 第57-64页 |
4.4.1 相对坡度敏感度(Sa) | 第57-59页 |
4.4.2 相对距离敏感度(Sd) | 第59-61页 |
4.4.3 视觉几率敏感度(St) | 第61-62页 |
4.4.4 醒目程度敏感度(Se) | 第62页 |
4.4.5 敏感度的综合评价 | 第62-64页 |
4.5 评价结果应用 | 第64-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实例研究——重庆潭獐峡风景区 | 第66-86页 |
5.1 风景区概况 | 第66-67页 |
5.2 风景资源 | 第67-68页 |
5.2.1 景观资源分类及特征 | 第67页 |
5.2.2 风景资源评价 | 第67-68页 |
5.3 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 | 第68-83页 |
5.3.1 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68-71页 |
5.3.2 结果与分析 | 第71-83页 |
5.4 评价结果应用 | 第83-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90页 |
6.1 结论 | 第86-87页 |
6.2 展望 | 第87-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