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3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二、研究内容与价值 | 第12-17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2-16页 |
(二) 研究价值 | 第16-17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7-30页 |
(一) 学校德育中的行为规训 | 第17-18页 |
(二) 德性养成 | 第18-21页 |
(三) 学校德育 | 第21-25页 |
(四) 学校德育范式的变革 | 第25-30页 |
四、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30-34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30-3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32-34页 |
第一章 学校德育是如何规训化的 | 第34-81页 |
一、管理的面目:道德教育如何变成学生管理 | 第35-51页 |
(一) 从“道德教育”到“德育工作”:规训的“筹划” | 第35-37页 |
(二) 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与道德疏离 | 第37-41页 |
(三) 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 规训的机器 | 第41-43页 |
(四) 学校德育工作的制度: 规训的“合法”保障 | 第43-48页 |
(五) 学校德育的工具化: 规训式德育的标志性“伤疤” | 第48-51页 |
二、规训者的规训: 班主任如何被规训化 | 第51-63页 |
(一) 头顶的网: 班主任考评制度考察 | 第51-58页 |
(二) 手中的器: 获得制度权威、习得规训技术 | 第58-61页 |
(三) 脚下的路: 班主任的“格式化”生存 | 第61-63页 |
三、规训的手段: 学生是如何被规训的 | 第63-70页 |
(一) 权力 | 第63-65页 |
(二) 规范 | 第65-67页 |
(三) 检查 | 第67-68页 |
(四) 说教 | 第68-70页 |
四、乏力的言说: 道德教育是如何被“悬置”的 | 第70-81页 |
(一) “让墙壁说话”?——学校环境中文字符号的德育考察 | 第70-73页 |
(二) “德育主阵地”守住了吗?——“政治课”的德育考察 | 第73-74页 |
(三) 真的在体验吗?——班会课的德育考察 | 第74-81页 |
第二章 行为规训德育范式剖析 | 第81-113页 |
一、行为规训德育范式的主要表现 | 第81-90页 |
(一) 对身体的控制 | 第81-83页 |
(二) 对行为的控制 | 第83-86页 |
(三) 对时间的控制: “身体时间化” | 第86-89页 |
(四) 对空间的控制: “身体空间化” | 第89-90页 |
二、行为规训德育范式的本质 | 第90-98页 |
(一) 屈服于规范的道德范畴 | 第90-92页 |
(二) 驯服身体的德育目的 | 第92-94页 |
(三) 将规范异化为规训的德育过程 | 第94-95页 |
(四) 对象化活动中的主体丧失 | 第95-97页 |
(五) 脱离生活的道德训练 | 第97-98页 |
三、行为规训德育范式之危害 | 第98-107页 |
(一) 学生身体的驯服 | 第100-101页 |
(二) 教师角色的变异 | 第101-102页 |
(三) 德育言行的错位 | 第102-103页 |
(四) 生活目的的迷失 | 第103-105页 |
(五) 教育自由的僭越 | 第105-106页 |
(六) 人的异化 | 第106-107页 |
四、行为规训德育范式之归因 | 第107-113页 |
(一) 规训化德育何以流行?——历史与现实维度的因素 | 第107-109页 |
(二) 规训化德育何以流行?——理念与认识维度的因素 | 第109-111页 |
(三) 规训化德育何以流行?——人的因素 | 第111-113页 |
第三章 德性养成德育范式的转向 | 第113-128页 |
一、德性养成德育范式何以必然 | 第113-117页 |
(一) 德育,指向“人” | 第113-115页 |
(二) 德性,让人“成”人 | 第115-116页 |
(三) “成人”,实乃“成己” | 第116-117页 |
二、德性养成德育范式的理论依据 | 第117-121页 |
(一) 教育人学思想 | 第117-118页 |
(二) 主体教育思想 | 第118-120页 |
(三) 德性伦理 | 第120-121页 |
三、德性养成德育范式的价值追求 | 第121-128页 |
(一) 为了人,向人回归 | 第122-123页 |
(二) 以德性的力量解放人、发展人 | 第123-124页 |
(三) 促进道德主体的自我建构 | 第124-126页 |
(四) 追求幸福生活: 学校德育生活的重构 | 第126-128页 |
第四章 德育范式变革的理论路向 | 第128-149页 |
一、“人”: 德育范式变革的原点 | 第128-135页 |
(一) 教育的“原点”是人 | 第128-130页 |
(二) 教育的三重境界: 人的不同安置 | 第130-132页 |
(三) 学校德育: 指向人而非道德本身 | 第132-133页 |
(四) 德育: 让人自我超越而非约束人 | 第133-134页 |
(五) 德性养成德育范式: 让德育更加人性化 | 第134-135页 |
二、德性的生成:德育范式变革的目的 | 第135-142页 |
(一) 德育范式变革: 从规范到德性 | 第135-137页 |
(二) 从“道德神”、“道德人”到“有德性的人” | 第137-139页 |
(三) 德性生成的本质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建构 | 第139-141页 |
(四) 德性养成范式与德性自我建构 | 第141-142页 |
三、从他律走向自律: 德育范式变革的本质 | 第142-149页 |
(一) 行为规训德育范式与他律性 | 第142-144页 |
(二) 从他律到自律是道德教育的必然路径 | 第144-147页 |
(三) 德性养成德育范式与自律 | 第147-149页 |
第五章 德育范式变革的现实可能 | 第149-173页 |
一、让学生“成己”: 德育范式变革中的学生观转换 | 第150-157页 |
(一) 不同德育范式下的学生观 | 第150-151页 |
(二) 学生观转换的教育学本质: 人的形象问题 | 第151-153页 |
(三) 学生观转换的前提: 认识自己 | 第153-156页 |
(四) 学生观转换的主体哲学: 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 | 第156-157页 |
二、从“规训者”到“指导者”: 德育范式变革中的教师角色超越 | 第157-163页 |
(一) 教师角色变换的三重意义: 德育变革、学生发展与教师幸福 | 第157-159页 |
(二) 教师角色变换的前提: 教师形象转换 | 第159-160页 |
(三) 教师角色变换的本质: 自我超越与德性生成 | 第160-162页 |
(四) 教师角色变换的路径: 在交往实践中建构新的自我 | 第162-163页 |
三、从规训到指导: 德育路径的“变道” | 第163-167页 |
(一) 德育内容: 从规范教育到好习惯培养 | 第163-165页 |
(二) 德育过程: 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实践 | 第165-166页 |
(三) 德育手段: 从说教到对话 | 第166-167页 |
四、德性养成德育范式的应然路径 | 第167-173页 |
(一) “在生活中”开展活动课程 | 第167-168页 |
(二) 在活动课程中养成好习惯 | 第168-170页 |
(三) 在好习惯中培养人的德性 | 第170-173页 |
结语: 让生命在道德教育中绽放德性的光辉 | 第173-174页 |
后记 | 第174-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