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与发展:关系精神分析学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8-20页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8-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概状 | 第10-17页 |
三、硏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研究内容与硏究结论 | 第17-19页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产生的背景 | 第20-44页 |
第一节 社会背景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哲学背景 | 第21-31页 |
第三节 精神分析的影响 | 第31-44页 |
第二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形成与发展 | 第44-78页 |
第一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诞生过程 | 第44-51页 |
第二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发展脉络 | 第51-61页 |
第三节 从驱力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范式转移 | 第61-65页 |
第四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代表人物 | 第65-74页 |
第五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组织机构与杂志 | 第74-78页 |
第三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主要理论形态 | 第78-115页 |
第一节 整合性元理论 | 第78-92页 |
第二节 社会建构理论 | 第92-103页 |
第三节 主体间性理论 | 第103-115页 |
第四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假设与核心概念 | 第115-177页 |
第一节 关系精神分析师共享的观点 | 第115-133页 |
第二节 关系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 | 第133-177页 |
第五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具体理论 | 第177-311页 |
第一节 关系精神分析的发展理论 | 第177-214页 |
第二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潜意识理论 | 第214-252页 |
第三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自体观 | 第252-274页 |
第四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性别与性欲理论 | 第274-311页 |
第六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心理病理学 | 第311-353页 |
第一节 心身障碍 | 第311-327页 |
第二节 解离型认同障碍 | 第327-345页 |
第三节 施虐狂和受虐狂 | 第345-353页 |
第七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治疗观 | 第353-370页 |
第一节 影响与自主性 | 第353-356页 |
第二节 仪式与自发性 | 第356-361页 |
第三节 主体性与客观性 | 第361-370页 |
第八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本土化案例 | 第370-397页 |
第一节 具体问题阶段 | 第370-380页 |
第二节 分析关系讨论阶段 | 第380-387页 |
第三节 关系模式探讨阶段 | 第387-391页 |
第四节 终止阶段 | 第391-397页 |
第九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理论特征 | 第397-404页 |
第一节 关系性 | 第397-399页 |
第二节 整合性 | 第399-401页 |
第三节 后现代性 | 第401-402页 |
第四节 跨学科性 | 第402-404页 |
第十章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比较研究 | 第404-421页 |
第一节 与人际精神分析的比较研究 | 第404-408页 |
第二节 与客体关系学派的比较研究 | 第408-412页 |
第三节 与自体心理学的比较研究 | 第412-421页 |
第十一章 评价与展望 | 第421-430页 |
第一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主要贡献 | 第421-423页 |
第二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主要局限 | 第423-426页 |
第三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主要影响 | 第426-428页 |
第四节 关系精神分析学的未来展望 | 第428-430页 |
参考文献 | 第430-457页 |
后记 | 第457-459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4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