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晖《美的歌曲》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一)《美的歌曲》创作背景 | 第10-11页 |
| (二)《美的歌曲》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黎锦晖创作历程及成就 | 第16-24页 |
| 第一节 黎锦晖创作历程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黎锦晖创作成就 | 第17-24页 |
| (一)儿童音乐 | 第17-19页 |
| (二)时代曲 | 第19-22页 |
| (三)爱国救亡及抗战歌曲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黎锦晖《美的歌曲》本体研究 | 第24-42页 |
| 第一节《美的歌曲》概述 | 第24页 |
| 第二节《美的歌曲》音乐分析 | 第24-31页 |
| (一)旋律发展手法 | 第24-27页 |
| (二)节拍与节奏 | 第27-28页 |
| (三)调高 | 第28-29页 |
| (四)曲式结构 | 第29-31页 |
| 第三节 《美的歌曲》题材分类 | 第31-40页 |
| (一)趣味歌 | 第31-34页 |
| (二)教育歌 | 第34-36页 |
| (三)自然美景歌 | 第36-37页 |
| (四)动物歌 | 第37-38页 |
| (五)依词填曲和依曲填词歌 | 第38-39页 |
| (六)催眠歌 | 第39-40页 |
| 第四节 《美的歌曲》的发表与传播 | 第40-42页 |
| (一)在《小朋友》周刊上刊登过的《美的歌曲》 | 第40页 |
| (二)灌制唱片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美学视角下的《美的歌曲》 | 第42-48页 |
| 第一节 《美的歌曲》的音乐创作 | 第42-44页 |
| (一)写景 | 第42-43页 |
| (二)抒情 | 第43-44页 |
| 第二节 《美的歌曲》的功能和价值 | 第44-45页 |
| (一)艺术功能与实用功能 | 第44-45页 |
| (二)独有价值、使用价值与混合价值 | 第45页 |
| 第三节 《美的歌曲》音乐表演活动中的美学原理 | 第45-48页 |
| (一)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 | 第45-46页 |
| (二)对音乐表演者的培养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黎锦晖《美的歌曲》的文化价值 | 第48-52页 |
| 第一节 《美的歌曲》创作内容的中国化 | 第48-49页 |
| (一)歌曲创作突破了传统的选曲填词 | 第48页 |
| (二)音乐的“中国化” | 第48-49页 |
| (三)歌词内容的“中国化” | 第49页 |
| 第二节 黎锦晖《美的歌曲》创作特点 | 第49-52页 |
| (一)“爱”与“美”的教育观 | 第49页 |
| (二)“民族化”的应用观 | 第49-50页 |
| (三)“平民化”的理念观 | 第50页 |
| (四)“儿童化”的创作观 | 第50-51页 |
| (五)“寓教于乐”的价值观 | 第51-52页 |
| 结语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附录:1 | 第58-60页 |
| 附录:2 | 第60-62页 |
| 附录:3 | 第62-69页 |
| 附录:4 | 第69-76页 |
| 致谢 | 第76-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