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生心理学论文

初中生社交焦虑及其干预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1 前言第11-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21页
    2.1 社交焦虑第12-16页
        2.1.1 社交焦虑概念及诊断标准第12-13页
        2.1.2 社交焦虑的成因第13-14页
        2.1.3 社交焦虑的流行率及共病第14页
        2.1.4 社交焦虑的评估与测量第14-15页
        2.1.5 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第15-16页
        2.1.6 以往研究的不足第16页
    2.2 自我同情第16-19页
        2.2.1 自我同情的概念第16-17页
        2.2.2 自我同情与相关概念的区别第17-18页
        2.2.3 自我同情的测量第18页
        2.2.4 自我同情培养措施第18-19页
        2.2.5 不足之处第19页
    2.3 自我同情与社交焦虑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3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第21-23页
    3.1 问题提出第21页
    3.2 研究意义第21-22页
        3.2.1 理论意义第21页
        3.2.2 实践意义第21-22页
    3.3 研究目的和假设第22-23页
4 研究一 初中生社交焦虑、自我同情的现状第23-32页
    4.1 目的与假设第23页
    4.2 方法第23-25页
        4.2.1 被试第23-24页
        4.2.2 研究工具第24页
        4.2.3 问卷施测第24页
        4.2.4 统计工具第24-25页
    4.3 结果第25-32页
        4.3.1 初中生社交焦虑与自我同情的现状第25-26页
        4.3.2 初中生社交焦虑与自我同情的性别差异第26页
        4.3.3 初中生社交焦虑与自我同情的年龄差异第26-28页
        4.3.4 初中生社交焦虑与自我同情的年级差异第28页
        4.3.5 初中生社交焦虑与自我同情在家庭所在地维度上的差异第28页
        4.3.6 初中生社交焦虑与自我同情在独生子女与否维度上的差异第28-30页
        4.3.7 初中生社交焦虑与自我同情在留守情况维度上的差异第30页
        4.3.8 初中生社交焦虑与自我同情在班干部与否维度上的差异第30-31页
        4.3.9 初中生社交焦虑与自我同情的关系第31-32页
5 研究二 提高初中生自我同情能力缓解社交焦虑程度的团体辅导研究第32-38页
    5.1 目的与假设第32页
    5.2 方法第32-36页
        5.2.1 被试第32-33页
        5.2.2 工具第33页
        5.2.3 过程第33-36页
    5.3 结果第36-38页
        5.3.1 实验组与对照组社交焦虑、自我同情水平后测差异分析第36页
        5.3.2 实验组与对照班组在社交焦虑、自我同情水平上前后测增值的差异分析第36-38页
6 讨论第38-47页
    6.1 初中生社交焦虑的现状第38-41页
        6.1.1 初中生社交焦虑在性别维度上的差异第38-39页
        6.1.2 初中生社交焦虑在年龄维度上的差异第39页
        6.1.3 初中生社交焦虑在年级维度上的差异第39页
        6.1.4 初中生社交焦虑在家庭所在地维度上的差异第39-40页
        6.1.5 初中生社交焦虑在独生子女与否维度上的差异第40页
        6.1.6 初中生社交焦虑在留守情况维度上的差异第40-41页
        6.1.7 初中生社交焦虑在班干部与否维度上的差异第41页
    6.2 初中生自我同情的现状第41-44页
        6.2.1 初中生自我同情在性别维度上的差异第42页
        6.2.2 初中生自我同情在年龄维度上的差异第42页
        6.2.3 初中生自我同情在年级维度上的差异第42-43页
        6.2.4 初中生自我同情在家庭所在地维度上的差异第43页
        6.2.5 初中生自我同情在独生子女与否维度上的差异第43页
        6.2.6 初中生自我同情在留守情况维度上的差异第43-44页
        6.2.7 初中生自我同情在班干部与否维度上的差异第44页
    6.3 初中生社交焦虑与自我同情的相关情况第44-45页
    6.4 初中生自我同情训练第45页
    6.5 本研究的不足第45-46页
    6.6 对本研究的展望第46-47页
7 结论与建议第47-49页
    7.1 结论第47页
    7.2 建议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附录第52-62页
致谢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研究
下一篇: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融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