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8页 |
1.1 稻米的胚 | 第9页 |
1.2 留胚米的简介 | 第9-10页 |
1.2.1 留胚米的历史 | 第9-10页 |
1.2.2 留胚米的类别 | 第10页 |
1.2.3 留胚率 | 第10页 |
1.3 留胚米的营养价值 | 第10-11页 |
1.4 胚芽米机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5 稻谷留胚率的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1.5.1 原料品种 | 第11-12页 |
1.5.2 原料的特性 | 第12页 |
1.5.3 原料稻谷的新陈度 | 第12页 |
1.5.4 加工机械的工艺参数 | 第12页 |
1.6 气调储藏稻米技术 | 第12-13页 |
1.6.1 自然缺O_2储藏技术 | 第13页 |
1.6.2 充CO_2、N_2包装储藏技术 | 第13页 |
1.6.3 真空包装储藏技术 | 第13页 |
1.7 留胚米的储藏保鲜 | 第13-14页 |
1.8 大米储藏期间成分的变化 | 第14-16页 |
1.8.1 水分的变化 | 第14页 |
1.8.2 脂肪的变化 | 第14-15页 |
1.8.3 淀粉的变化 | 第15-16页 |
1.8.4 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 第16页 |
1.8.5 酶的变化 | 第16页 |
1.9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9.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9.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1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18页 |
2.1.2 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 | 第18-20页 |
2.1.3 试剂配制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30页 |
2.2.1 留胚米中营养物质的测定 | 第21-26页 |
2.2.2 留胚米储藏实验 | 第26-28页 |
2.2.3 影响留胚率的主要因素 | 第28页 |
2.2.4 留胚米饭的感官评价 | 第28-29页 |
2.2.5 本文所用统计方法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0-62页 |
3.1 留胚米中基本营养物质成分 | 第30-31页 |
3.2 响应面法优化酶法水解米胚蛋白的工艺参数 | 第31-36页 |
3.2.1 酶法水解米胚蛋白的单因素实验 | 第31-33页 |
3.2.2 Box-Behnken实验方案及结果 | 第33-34页 |
3.2.3 回归分析 | 第34-36页 |
3.3 留胚米蛋白质及米胚多肽分子量测定 | 第36-38页 |
3.4 米胚中谷胱甘肽的测定 | 第38页 |
3.5 留胚米中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的测定 | 第38-40页 |
3.6 r-氨基丁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0-44页 |
3.6.1 不同浸泡时间对留胚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6.2 不同蒸煮方式对留胚米中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7 留胚米的储藏实验 | 第44-58页 |
3.7.1 不同温度对留胚米储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 第44-48页 |
3.7.2 不同气调方式对留胚米储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 第48-54页 |
3.7.3 留胚米储藏过程中大米风味物质的变化 | 第54-58页 |
3.8 留胚米加工中影响留胚率的主要因素 | 第58-61页 |
3.8.1 含水量对留胚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3.8.2 碾磨压力对留胚率的影响 | 第59页 |
3.8.3 碾白次数对留胚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3.8.4 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3.9 留胚米产品初形成 | 第61-62页 |
3.9.1 留胚米的加工流程 | 第61页 |
3.9.2 留胚米的质量要求 | 第61页 |
3.9.3 留胚米包装 | 第61-62页 |
4 结论 | 第62-64页 |
5 展望 | 第64-65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8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