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德育理论论文

父爱主义干预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引言第13-25页
 (一) 选题的缘由第13-16页
  1. 选题背景第13-15页
  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二) 研究的现状第16-23页
  1. 国内研究现状第16-21页
  2. 国外研究现状第21-23页
 (三) 创新与方法第23-25页
  1. 研究的创新点第23页
  2. 研究的方法第23-25页
一、父爱主义干预理论的基本内容第25-45页
 (一) 何为父爱主义第25-34页
  1. 父爱主义与中国传统家长制的区别第25-26页
  2. 西方父爱主义的嬗变第26-31页
  3. 父爱主义概念界定第31-33页
  4. 父爱主义分类第33-34页
 (二) 父爱主义干预的构成条件第34-41页
  1. 基于有限理性“社会人”的假定第34-36页
  2. 对程序性自主价值的肯定第36-39页
  3. 对第二序列偏好和适应性偏好的承认第39-41页
  4. 对增进个人福利的追求第41页
 (三) 父爱主义干预从国家治理到公民教育的话语转向第41-45页
  1. 公民教育的必要性第42页
  2. 最小限度的公民教育第42-43页
  3. 更高要求的公民教育第43-45页
二、父爱主义干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适用性分析第45-53页
 (一) 基于有限理性的教育对象第45-47页
  1. 自强自立不足第45-46页
  2. 价值取向偏差第46页
  3. 责任意识缺乏第46-47页
  4. 人际协调能力差第47页
 (二) 培育自主意识的教育要求第47-49页
  1. 什么是自主意识第47-48页
  2. 培育自主意识的必要性第48-49页
 (三) 塑造第二序列能力的教育任务第49-50页
  1. 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第49-50页
  2.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作用第50页
 (四) 体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教育目标第50-51页
  1. 父爱主义干预的价值双重性第50-51页
  2.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价值双重性第51页
 (五) 多种干预手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第51-53页
  1. 父爱主义干预手段的分类第51-52页
  2. 父爱主义干预手段的借鉴意义第52-53页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输入障碍的表现和成因第53-67页
 (一) 思想政治教育输入障碍的表现第53-54页
  1. 显性输入障碍第53-54页
  2. 隐性输入障碍第54页
 (二) 思想政治教育输入障碍的成因第54-67页
  1. 开放环境的影响第55-58页
  2. 自主意识的觉醒第58-59页
  3. 非理性偏好的形成及危害第59-62页
  4.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第62-67页
四、运用父爱主义干预理论克服思想政治教育输入障碍第67-79页
 (一) 明确受教育者的主体定位第67-69页
  1. 构建自主空间第67-68页
  2. 体现人格平等第68页
  3. 保障个体尊严第68-69页
 (二) 强调由教育者主导的直接干预作用第69-74页
  1. 提高教育者的个人魅力以增强威信作用第69-70页
  2. 丰富教育内容以消除非理性偏好的阻碍作用第70-71页
  3. 加强行为规范性指导以纠正消极适应性偏好的影响作用第71-72页
  4. 充分利用前置反馈以准确掌握受教育者的实际偏好第72-74页
 (三) 重视外部环境的间接干预作用第74-76页
  1. 优化经济环境第74-75页
  2. 优化政治环境第75页
  3. 优化网络环境第75-76页
 (四) 平衡个人需求与社会要求的教育目标第76-79页
  1. 实现主动输入与被动输入的统一第77页
  2. 实现知识输入与价值输入的统一第77-78页
  3. 实现理论输入与实践输出的统一第78-79页
结语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育代价、劳动力市场隔离与性别收入差异--基于CHNS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MOOC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