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 ·模拟教学法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1页 |
| ·比较研究法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案框图 | 第12页 |
|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2-14页 |
| 2 模拟教学法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中职护生 | 第14页 |
| ·应试能力 | 第14页 |
| ·模拟教学 | 第14页 |
| ·模拟教学法 | 第14-15页 |
| ·模拟教学法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 ·情景认知理论 | 第16页 |
|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 第16-18页 |
| 3 模拟教学法对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运用研究 | 第18-26页 |
| ·模拟教学法实施过程 | 第18-20页 |
| ·编排情景 | 第18页 |
| ·课前准备 | 第18页 |
| ·模拟情景与再现 | 第18-19页 |
| ·小组讨论汇报 | 第19页 |
| ·效果评价与考核 | 第19-20页 |
| ·样本含量计算 | 第20页 |
|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实验组教学方法 | 第21-22页 |
| ·师资准备 | 第21页 |
| ·制定模拟案例的编写规范 | 第21页 |
| ·设计情景模拟表演评分标准 | 第21页 |
| ·学生编写案例剧本并自行排练 | 第21页 |
| ·模拟案例的课堂展示 | 第21-22页 |
| ·教师的标准及职责 | 第22页 |
| ·对照组教学方法 | 第22页 |
| ·研究工具 | 第22-25页 |
| ·一般资料 | 第22页 |
| ·批判性思维能力(中文版)测量表(CTDI-CV) | 第22-25页 |
| ·模拟教学法应用效果评价表 | 第25页 |
| ·质量控制 | 第25页 |
| ·设计阶段 | 第25页 |
| ·正式调查阶段 | 第25页 |
| ·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 4 模拟教学法对提高护生应试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33页 |
| ·一般资料 | 第26页 |
| ·中专护生应试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 | 第26-27页 |
| ·模拟教学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为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干预后两组护生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 第28-29页 |
| ·实验组护生对模拟教学法应用的评价结果 | 第29-31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3页 |
| 5 模拟教学法对提高护生应试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 第33-36页 |
| ·提高模拟情景的真实性和知识性 | 第33页 |
| ·提高模拟情景的真实性 | 第33页 |
| ·提高模拟情景的知识性 | 第33页 |
|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 第33-34页 |
|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 第33-34页 |
|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 第34页 |
| ·提高教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 第34-36页 |
| ·提高教师的理论基础 | 第34-35页 |
|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 第35-36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36-38页 |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36页 |
|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附录一 | 第40-43页 |
| 附录二 | 第43-44页 |
| 附录三 | 第44-47页 |
| 附录四 | 第47-50页 |
| 附录五 | 第50-51页 |
| 附录六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