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驾驶行为的视觉生理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2章 驾驶员视觉特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试验方法 | 第18-26页 |
| ·引言 | 第18-20页 |
| ·眼动参数描述 | 第18-19页 |
| ·眼动参数与行车安全的关系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与设备 | 第20-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试验设备 | 第21-23页 |
| ·试验设计 | 第23-26页 |
| ·试验目的 | 第23页 |
| ·试验条件 | 第23-24页 |
| ·试验要求 | 第24页 |
| ·试验注意事项 | 第24-25页 |
| ·试验步骤 | 第25-26页 |
| 第3章 实际道路驾驶行为试验与分析 | 第26-48页 |
| ·实际道路驾驶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驾驶测试的基本要求 | 第26-27页 |
| ·现场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 ·皮电(GSC)测试 | 第27-28页 |
| ·眼动测试研究方法 | 第28页 |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28-29页 |
| ·试验流程设计 | 第28-29页 |
| ·路线选择 | 第29页 |
| ·驾驶员视觉特征参数分析 | 第29-34页 |
| ·实际道路驾驶试验数据采集 | 第29-30页 |
| ·变量导入分析 | 第30-31页 |
| ·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31-33页 |
| ·差异性检验结果 | 第33-34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4-45页 |
| ·试验路段划分 | 第34-35页 |
| ·皮电(GSC)反应 | 第35-38页 |
| ·眨眼频率 | 第38-41页 |
| ·眨眼持续时间 | 第41-42页 |
| ·眼睛注视点 | 第42-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 第4章 虚拟驾驶行为的试验与分析 | 第48-60页 |
| ·虚拟驾驶试验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8页 |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8-51页 |
| ·虚拟驾驶过程中眼动分析 | 第51-59页 |
| ·眨眼频率分析 | 第52-55页 |
| ·眨眼持续时间分析 | 第55-56页 |
| ·视觉注视点分析 | 第56-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5章 实际道路驾驶与虚拟驾驶对比分析 | 第60-70页 |
| ·研究方案 | 第60-61页 |
| ·路段信息 | 第61-63页 |
| ·实际道路试验中的普通路段选择 | 第61页 |
| ·实际道路试验中的复杂路段选择 | 第61-62页 |
| ·虚拟驾驶试验中的路段选择 | 第62-63页 |
| ·虚拟驾驶与实际道路驾驶段眨眼频率分析 | 第63-65页 |
| ·虚拟驾驶与实际道路驾驶段眨眼持续时间分析 | 第65-67页 |
| ·视觉注视次数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 ·研究结论 | 第70页 |
| ·工作展望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