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文目录 | 第6-8页 |
Catalogue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 概念界定及送别诗特质 | 第14-18页 |
(一) 送别诗定义 | 第14页 |
(二) 建构主义教学观 | 第14-15页 |
(三) 送别诗的特质 | 第15-18页 |
1、 语言有凝练丰厚的特色 | 第15-16页 |
2、 创作情怀 | 第16页 |
3、 抒情艺术 | 第16-17页 |
4、 创设意境 | 第17-18页 |
二、 初中语文的送别诗阅读教学现状 | 第18-22页 |
(一) 初中语文的送别诗归类及分析 | 第18-19页 |
1、 初中语文的送别诗统计 | 第18页 |
2、 对初中语文的送别诗的分析 | 第18-19页 |
(二) 送别诗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19-22页 |
1、 初中生送别诗阅读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 | 第19页 |
2、 调查结果及归因分析 | 第19-22页 |
三、 建构主义在初中语文的送别诗阅读教学意义及相应策略 | 第22-26页 |
(一) 建构主义教学观对送别诗阅读教学的意义 | 第22-24页 |
1、 凝练丰厚的语言有助于自主空间的建构 | 第22页 |
2、 情感风格陶冶性情健全人格 | 第22-23页 |
3、 创设的意境通过学习情景得以呈现 | 第23-24页 |
(二) 建构主义在初中语文的送别诗阅读教学的相应策略 | 第24-26页 |
1、 结合送别诗的特质理解文本 | 第24页 |
2、 使教师的文学素养得以提高 | 第24页 |
3、 树立在阅读教学中的建构主义教学观 | 第24-26页 |
四、 建构主义在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第26-34页 |
(一) 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的交融性 | 第26-28页 |
1、 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和联想有助于学生的性情陶冶 | 第26页 |
2、 关注学生的审美起点有助于了解学生审美差异 | 第26-28页 |
3、 创设课堂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28页 |
(二) 建构主义教学观在初中送别诗的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 第28-34页 |
1、 阅读比较的设计: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 | 第28-31页 |
2、 阅读鉴赏之设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第31-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论文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