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古代抒情类诗歌文本教学探索

目录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前言第10-11页
一、对古代抒情类诗歌文本教学的考察分析第11-16页
 (一)对古代抒情类诗歌文本的教学现状考察第11-13页
  1. 脱离文本,教学低效化第11-12页
  2. 趋于应试,教学程式化第12-13页
 (二)古代抒情类诗歌文本教学的重要意义第13-16页
  1. 从语文课程标准的方面来审视第13页
  2. 从语文教材选文的方面来审视第13-14页
  3. 从语文应试的方面来审视第14-16页
二、 古代抒情类诗歌文本教学的诗性透视第16-25页
 (一)主情性特征第17-19页
 (二)体验性特征第19-21页
 (三)含蓄性特征第21-25页
三、古代抒情类诗歌文本教学的诗境把握第25-33页
 (一)古代抒情类诗歌文本教学中诗境形象的创造第25-29页
  1. 对古代抒情类诗歌文本教学中诗境形象的阐释第25-27页
  2. 古代抒情类诗歌文本教学中诗境形象的特征第27-29页
 (二)古代抒情类诗歌文本教学中的诗境虚化特征第29-33页
  1. 对古代抒情类诗歌文本教学中诗境虚化特征内涵的阐析第30页
  2. 古代抒情类诗歌文本教学中诗境虚化的空灵性第30-31页
  3. 古代抒情类诗歌文本教学中诗境虚化的模糊性第31-33页
四、古代抒情类诗歌文本教学的创作技巧分析第33-42页
 (一)纷繁多彩的修辞技巧及其教学分析第33-36页
  1. 巧用比喻,故作夸张第33-34页
  2. 无疑而问,意由问现第34-35页
  3. 对仗工整,参互成文第35-36页
 (二)体物入微的表现技巧及其教学分析第36-39页
  1. 以物征事,寓意深刻第36-37页
  2. 故中出新,旁征博引第37页
  3. 想象新奇,联想逸发第37-38页
  4. 烘云托月,交相映衬第38-39页
 (三)意语精深的炼字技巧及其教学分析第39-42页
  1. 一字之奇,常字新用第39-40页
  2. 凤头豹尾,触动耳目第40-42页
五、古代抒情类诗歌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第42-54页
 (一)唤情——以烘托唤诗情第42-45页
  1. 在情境创设中唤诗情,调动学习兴趣第42-44页
  2. 在语体表达上唤诗情,复现灵动美感第44-45页
 (二)入情——以美读入诗情第45-47页
  1. 运用多种美读方式,把握情感基调第45-46页
  2. 发掘情感创造点,强化美读以入诗情第46-47页
 (三)品情——以体验品诗情第47-50页
  1. 初品诗情——结合诗境,品味意象第48-49页
  2. 再品诗情——设身处地,体验情感第49-50页
 (四)怡情——以拓展怡诗情第50-54页
  1. 积累中怡诗情,融汇意蕴精华第50-51页
  2. 对比中怡诗情,开拓认知视野第51-52页
  3. 活动中怡诗情,提升迁移能力第52-54页
结语第54-55页
注释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概念作文的写作理念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下一篇:语文“情智课堂”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