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英译研究--基于文化人类学整体论的视角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引言 | 第15-30页 |
·《楚辞》英译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25页 |
·《楚辞》的主要价值及影响 | 第15-20页 |
·研究缘起 | 第20-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研究内容和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25-30页 |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25-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28-30页 |
第一章 《楚辞》英译及英译研究述评 | 第30-54页 |
·《楚辞》英译述评 | 第30-41页 |
·《楚辞》在英、美世界的译介与传播 | 第31-35页 |
·海外华裔和国内学者《楚辞》英译综述 | 第35-38页 |
·国内、外《楚辞》英译简评 | 第38-41页 |
·《楚辞》英译研究述评 | 第41-51页 |
·《楚辞》英译研究综述 | 第41-50页 |
·《楚辞》英译研究简评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4页 |
第二章 文化人类学整体论及其对翻译的理论指导意义 | 第54-82页 |
·文化人类学整体论的理论内核 | 第54-58页 |
·文化内部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 第55-56页 |
·民族文化的传承 | 第56-57页 |
·人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 第57-58页 |
·文化人类学整体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 第58-66页 |
·深描:诠释内容的整体观照 | 第58-60页 |
·整合:诠释方式的整体观照 | 第60-63页 |
·主体性:诠释对象的整体观照 | 第63-66页 |
·文化人类学整体论对《楚辞》英译的阐发 | 第66-80页 |
·原作文化思想的整体特征 | 第67-73页 |
·《楚辞》整体性英译实现途径构想 | 第73-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三章 《楚辞》译本翻译面貌的整体性研究 | 第82-158页 |
·韦利《九歌》:文化探源与传播 | 第82-99页 |
·巫文化本源性解读 | 第85-91页 |
·文化的创新与传播 | 第91-99页 |
·霍克斯《楚辞》:诗学构建与传承 | 第99-116页 |
·翻译的文化诗学特征 | 第100-111页 |
·《楚辞》西传中承前启后作用 | 第111-116页 |
·林文庆《离骚》:现实语境下的诗学话语 | 第116-138页 |
·以诗宣儒,理性学者的文化寻根意识 | 第119-131页 |
·言说现实,离散译者文化融合的翻译思想 | 第131-138页 |
·孙大雨《英译屈原诗选》:历史语境下的深度阐释 | 第138-152页 |
·历史语境化的深度翻译 | 第139-146页 |
·诗人译诗,亦诗亦哲 | 第146-152页 |
·小结 | 第152-158页 |
第四章 《楚辞》中人类文化各系统的英译研究 | 第158-186页 |
·表层技术系统文化意象的英译 | 第158-165页 |
·动、植物文化意象的英译 | 第158-161页 |
·服饰、器具文化意象的英译 | 第161-163页 |
·文化多层意义在翻译中的整体建构 | 第163-165页 |
·中层社会系统科技文化知识的英译 | 第165-173页 |
·医学、农业科学知识的英译 | 第166-168页 |
·天文、地理科学知识的英译 | 第168-170页 |
·古代科技知识的开采和翻译的视域融合 | 第170-173页 |
·深层思想意识系统文化因素的英译 | 第173-184页 |
·宗教、神话的英译 | 第173-177页 |
·政治意识、哲学思想的英译 | 第177-181页 |
·建立深层文化的间性 | 第181-184页 |
·小结 | 第184-186页 |
第五章 关于典籍翻译的思考 | 第186-218页 |
·共享和传承:典籍翻译的意义 | 第186-191页 |
·作者对作品共享和传承的期待 | 第186-188页 |
·读者对作品共享和传承的需求 | 第188-189页 |
·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 第189-191页 |
·三维整体:“向后站”阐释视角 | 第191-198页 |
·通观原作生成背景 | 第192-194页 |
·后视多层历史文化信息 | 第194-196页 |
·内视作者深层思想情感 | 第196-198页 |
·温故纳新:涵化策略 | 第198-210页 |
·涵化,翻译的文化维持和整合 | 第199-202页 |
·翻译中的涵化策略 | 第202-207页 |
·涵化与归化、异化的关系思考 | 第207-210页 |
·兼容与创新:互喻型译者文化 | 第210-216页 |
·互喻型译者文化取向 | 第210-212页 |
·互喻型译者文化的特征 | 第212-216页 |
·小结 | 第216-218页 |
结语 | 第218-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235页 |
附录Ⅰ | 第235-240页 |
附录Ⅱ | 第240-241页 |
致谢 | 第241-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