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课程 | 第12页 |
·课程设置 | 第12页 |
·高等职业教育 | 第12-13页 |
·高职课程设置 | 第13-14页 |
·工学结合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外研究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8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8-19页 |
·个案研究法 | 第19页 |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国外高职课程及设置模式的演变 | 第20-33页 |
·国外高职课程的演变 | 第20-22页 |
·学科普适性课程 | 第20-21页 |
·工作岗位适应性课程 | 第21页 |
·能力本位课程 | 第21-22页 |
·关注普适性和整体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模式 | 第22页 |
·国外几个典型的课程设置模式 | 第22-33页 |
·MES 课程设置模式 | 第22-24页 |
·CBE/DACUM 课程设置模式 | 第24-26页 |
·核心阶梯课程设置模式 | 第26-29页 |
·学习领域课程设置模式 | 第29-33页 |
第三章 我国高职教育及课程设置的演变趋势 | 第33-40页 |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33-35页 |
·20 世纪 80 年代高职的产生与试点 | 第33页 |
·90 年代前期职业教育体系形成,高职壮大和地位确立 | 第33-34页 |
·90 年代后期高职教育大发展阶段 | 第34页 |
·数量化规模化道路到内涵化发展道路 | 第34-35页 |
·我国高职教育不同时期课程设置模式的演变 | 第35-40页 |
·学科普适性课程 | 第35-36页 |
·改良版的学科普适性课程 | 第36-37页 |
·指向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课程 | 第37页 |
·以设计和建构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 第37-40页 |
第四章 我国示范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德国课程比较 | 第40-53页 |
·我国示范高职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 第40-41页 |
·我国示范高职院校产生的背景 | 第40页 |
·建设示范高职院校的意义 | 第40-41页 |
·我国示范高职课程设置分析 | 第41-47页 |
·课程比较的基础-工学结合 | 第41-42页 |
·我国的三种学习领域课程设置结构 | 第42-46页 |
·对三种课程结构的分析 | 第46-47页 |
·德国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分析 | 第47-50页 |
·德国学习领域课程设置的机构与培养目标 | 第47-48页 |
·德国某职业学院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 第48-49页 |
·德国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分析 | 第49-50页 |
·我国高职学习领域课程与德国学习领域课程设置的比较 | 第50-53页 |
·课程设置的目标 | 第50页 |
·课程设置的步骤 | 第50-51页 |
·课程设置的比例 | 第51页 |
·课程设置的内容 | 第51页 |
·课程设置对应的专业面 | 第51-52页 |
·课程设置的评价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完善策略 | 第53-64页 |
·我国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53-56页 |
·课程设置的基础准备工作不充分 | 第53页 |
·教师的角色意识比较薄弱,师资素质较低 | 第53-54页 |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难度大 | 第54-55页 |
·学生生源比较单一,专业基础能力比较薄弱 | 第55页 |
·教学管理问题 | 第55-56页 |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原则 | 第56-58页 |
·规范化、多方参与原则 | 第56页 |
·实践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56-57页 |
·灵活性与针对性原则 | 第57页 |
·一体化与综合化相结合原则 | 第57页 |
·差异性与衔接性相结合原则 | 第57-58页 |
·完善我国高职课程设置的建议 | 第58-64页 |
·加强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建立能力认可制度 | 第58-59页 |
·加强同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工学结合保障机制 | 第59-61页 |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为工学结合提供师资保障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7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