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估公信力研究
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5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4-22页 |
一 转型社会各领域的“信任危机” | 第14-15页 |
二 教育及评估实践的“信任难题” | 第15-20页 |
三 教育评估困境之“公信力密钥”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研究论域的论述与评析 | 第22-44页 |
一 信任及公信力研究的述与评 | 第22-34页 |
二 教育评估公信力研究的述与评 | 第34-44页 |
第三节 分析框架及研究问题 | 第44-47页 |
一 研究的分析框架 | 第45页 |
二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45-47页 |
第四节 立论方法与研究意义 | 第47-52页 |
一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47-50页 |
二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50-52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其属性 | 第52-70页 |
第一节 教育评估公信力的概念界定 | 第52-61页 |
一 “教育评估”及双重属性 | 第52-55页 |
二 “公信力”的词义解析 | 第55-58页 |
三 教育评估公信力的界定 | 第58-61页 |
第二节 教育评估实践中的信任诉求 | 第61-64页 |
一 评估类型及其信任诉求 | 第61-63页 |
二 作为信任品的教育评估 | 第63-64页 |
第三节 概念辨析及评估公信力的特性 | 第64-70页 |
一 相近概念及其辨析 | 第65-66页 |
二 公信力的位置坐标 | 第66-68页 |
三 评估公信力的特性 | 第68-70页 |
第三章 教育评估信任状态的影响要素 | 第70-110页 |
第一节 施信者的评估期望及信任特征 | 第70-78页 |
一 施信者的评估期望 | 第70-74页 |
二 施信者的信任特征 | 第74-78页 |
第二节 评估主体的诚信、公正与权威 | 第78-92页 |
一 诚实与诚信:公信力的伦理认同 | 第78-81页 |
二 公正与准确:公信力的专业信服 | 第81-86页 |
三 权威与利害:公信力的利益依赖 | 第86-92页 |
第三节 评估中的参与协商及舆情引导 | 第92-100页 |
一 评估的公共参与及价值协商 | 第92-95页 |
二 评估舆论的形成及舆情引导 | 第95-100页 |
第四节 社会系统性因素对评估的影响 | 第100-110页 |
一 传统的信任与评估文化 | 第100-107页 |
二 教育规模与价值观多元 | 第107-110页 |
第四章 教育评估的信任结构及比较评析 | 第110-148页 |
第一节 教育评估的信任结构及其指向 | 第110-126页 |
一 基于四阶段的教育评估之信任层级 | 第111-119页 |
二 评估的“硬核”“保护带”与信任指向 | 第119-126页 |
第二节 信任标准及评估公信力的类型 | 第126-132页 |
一 威慑型公信力及其特征 | 第127-128页 |
二 批判型公信力及其特征 | 第128-130页 |
三 自致型公信力及其特征 | 第130-132页 |
第三节 教育评估公信力的比较及评析 | 第132-148页 |
一 评估被信任状态的变迁及思考 | 第133-139页 |
二 评估公信力的中外比较及借鉴 | 第139-143页 |
三 评估公信力的双重面相及改进 | 第143-148页 |
第五章 教育评估中的有限信任及其机制 | 第148-187页 |
第一节 基于非完善之人类才德的有限信任及特征 | 第148-159页 |
一 评估中有限信任的合理性 | 第148-153页 |
二 不信任与信任常胶合共生 | 第153-155页 |
三 评估信任关系的非对称性 | 第155-159页 |
第二节 基于“办”之责任与自由的“管评”机制 | 第159-176页 |
一 督促责任的履行:“管”对“办”之资质的监管 | 第160-166页 |
二 确保自由的竞争:“管”对“评”之秩序的维护 | 第166-172页 |
三 “管、评”失衡:选拔评优过剩及善意的摧残 | 第172-176页 |
第三节 信任与不信任的效应及评估公信力的提升 | 第176-187页 |
一 评估公信力的双轮驱动及信任效应 | 第176-178页 |
二 不信任促压着评估理论与实践变革 | 第178-181页 |
三 提升公信力需纾解不信任优化信任 | 第181-187页 |
第六章 提升公信力:范式转型及制度保障 | 第187-233页 |
第一节 形成评估法治体系,奠基法理信任 | 第187-196页 |
一 明确权责,规范评估公共权力 | 第188-190页 |
二 形成法治体系,奠基法理信任 | 第190-196页 |
第二节 强化监管维护良序,转变管理职能 | 第196-202页 |
一 强化监管,确保办学资质合格 | 第196-199页 |
二 “管办评”分离,维护评估良序 | 第199-202页 |
第三节 提升评估专业能力,改善信用水平 | 第202-210页 |
一 发展智库,提升评估专业能力 | 第202-206页 |
二 设立评估标准,改善信用水平 | 第206-210页 |
第四节 创设诚信评估环境,增进伦理自觉 | 第210-217页 |
一 创设诚信环境,增进伦理自觉 | 第211-213页 |
二 加强监督制衡,防范道德风险 | 第213-217页 |
第五节 公开信息促进协商,引导舆情民意 | 第217-225页 |
一 制定执行细则,公开评估信息 | 第217-219页 |
二 促进互动协商,引导舆情民意 | 第219-225页 |
第六节 建立健全释疑机制,提升信任品质 | 第225-233页 |
一 开放思想市场,善待批评质疑 | 第225-228页 |
二 增设风险论证,健全元评估机制 | 第228-233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233-239页 |
一 研究结论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33-236页 |
二 研究局限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236-23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39-258页 |
附录1 部分访谈记录 | 第258-270页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70-271页 |
致谢 | 第271-2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