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的地位及当代价值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导论第14-35页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第14-2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5页
 三、研究的主要问题第25-27页
 四、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27-30页
 五、创新与不足第30-35页
第一章 马克思之前西方思想史对利益问题的探求第35-58页
 第一节 早期神学历史观下利益认识的萌芽第35-38页
  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原始状态造就神学历史观第35-36页
  二、人的原始情欲构成西方早期利益观的主要内容第36-37页
  三、西方早期利益观标志着利益认识的萌芽第37-38页
 第二节 中世纪时期关于利益问题认识的突破第38-41页
  一、奥古斯丁利益观成为文艺复兴运动人性争论的起点第38-39页
  二、马基雅维利现代利益概念的确立第39-40页
  三、欧洲宗教改革为现代意义的利益思想传播创造条件第40-41页
 第三节 资产阶级功利论对社会利益问题发展的影响第41-52页
  一、资产阶级人本主义利益观的兴起第41-43页
  二、利益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第43-47页
  三、处于社会分工和交换下的利益分类第47-49页
  四、从阶级斗争与物质利益关系中探寻历史动因第49-52页
 第四节 马克思之前西方思想史关于利益问题认识归纳第52-58页
  一、从合法性角度探求利益发展第52-54页
  二、经济利益随着认识推进不断凸显第54-56页
  三、马克思之前利益观的历史局限性第56-58页
第二章 马克思利益范畴的历史彰显第58-82页
 第一节 马克思利益范畴的逻辑生成第58-65页
  一、利益逐步走出理性主义光环第58-60页
  二、利益范畴的马克思主义阐释第60-65页
 第二节 马克思研究利益范畴的方法第65-72页
  一、在批判旧唯物主义方法中确立新唯物主义方法第66-68页
  二、在批判非历史主义中确立历史性方法第68-70页
  三、在阐述利益与道德的关系中确立利益分析的辩证法第70-72页
 第三节 关于利益的发生机制第72-76页
  一、现实需要是利益发生的前提第72-73页
  二、社会关系是构成利益的社会基础第73-74页
  三、社会实践是利益形成的根本途径第74-76页
 第四节 利益范畴的历史超越第76-82页
  一、现实人的利益超越了抽象人的利益第77页
  二、共同利益超越私人利益第77-78页
  三、全面性利益超越片面性利益第78-80页
  四、利益生成性关系超越利益占有性关系第80-82页
第三章 利益范畴是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的核心第82-109页
 第一节 利益范畴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的基础性范畴第82-86页
  一、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第83-84页
  二、物质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第84-86页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实质是利益矛盾第86-97页
  一、分工和私有制导致利益矛盾第87-89页
  二、利益矛盾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源第89-92页
  三、利益矛盾是社会发展基本矛盾规律的基石第92-97页
 第三节 利益发生发展的规律是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第97-104页
  一、生产关系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第97-99页
  二、社会基本规律通过调适利益关系发挥作用第99-101页
  三、维护和调整利益关系是上层建筑的根本任务第101-104页
 第四节 利益分析法是社会矛盾分析的基本方法第104-109页
  一、利益分析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发展的主要标志第104-106页
  二、利益分析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方法论第106-109页
第四章 利益协调是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的价值追求第109-124页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共同利益发生轨迹的思想第109-117页
  一、从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初显对利益的客观认识第109-111页
  二、在批判资产阶级私人利益基础上探寻人类共同利益第111-117页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的价值追求第117-124页
  一、利益共同体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第117-119页
  二、在公正和谐的利益共同体中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第119-124页
第五章 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地位的当代意蕴第124-152页
 第一节 追溯马克思意义上的“阶级斗争”第124-134页
  一、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是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第125-127页
  二、社会冲突视阈下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新阐发第127-130页
  三、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时代诠释第130-134页
 第二节 利益群体理论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充实第134-143页
  一、利益群体理论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理论价值第134-139页
  二、利益群体和谐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意蕴第139-143页
 第三节 正确把握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矛盾的方法第143-152页
  一、利益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不可相互取代第143-146页
  二、正确把握阶级分析法和阶层分析法的关系第146-148页
  三、把握利益分析法的基本要求第148-152页
第六章 当代中国利益矛盾的突现及利益协调第152-191页
 第一节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矛盾的困境第153-171页
  一、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矛盾的曲折认识第153-158页
  二、群体利益差距构成当前中国社会利益矛盾的主要内容第158-164页
  三、认清当前中国社会利益矛盾的多层次性与复杂性第164-171页
 第二节 马克思利益矛盾思想对协调当前利益矛盾的启示第171-191页
  启示一:承认利益关系多样化是利益协调的前提第172-176页
  启示二:促进社会流动是消除利益集团固化的关键第176-184页
  启示三:协调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的矛盾,把握利益共享趋势第184-191页
结束语:促进利益协调,成就社会和谐第191-194页
附录第194-196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96-209页
后记第209-211页

论文共2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育评估公信力研究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党群沟通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