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晚唐五代的文学流变与《花间集》的美学背景 | 第9-11页 |
第二节 《花间集》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三节 本研究之意义及思路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情绪记忆的内涵 | 第14-18页 |
第一节 情绪记忆的概念与基本理论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文学艺术的情绪记忆 | 第15-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犹忆深闺梦里人——花间词情绪记忆的审美传达 | 第18-25页 |
第一节 花间词情绪记忆的特点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花间词情绪记忆的叙事图式 | 第19-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四章 裁花剪叶夺清艳——花间词情绪记忆的审美品格 | 第25-31页 |
第一节 纤秾绮丽——刻意重构的女性场景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含蓄幽远——富有意味的女性动作 | 第26-27页 |
第三节 自然洗练——浅近平易的女性话语 | 第27-29页 |
第四节 冲淡超诣——渲染共鸣的女性情思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五章 谢娘心曲缘何诉——花间词情绪记忆的审美张力 | 第31-44页 |
第一节 雅与俗:承载情绪的文人歌词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清与艳:表达情绪的形式选择 | 第32-35页 |
第三节 实与虚:突显情绪的手法创设 | 第35-37页 |
第四节 显与隐:积淀情绪的意象营构 | 第37-41页 |
第五节 同与异:抒发情绪的风格呈现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六章 男儿有泪寄红笺——花间词情绪记忆的审美探源 | 第44-61页 |
第一节 双性观照的话语隐喻 | 第45-49页 |
一、 “弃妇情结” | 第46-47页 |
二、 “美人迟暮情结”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尚柔趋静的美感心态 | 第49-53页 |
一、 “初服情结” | 第50-51页 |
二、 “企慕情结” | 第51-53页 |
第三节 情绪悬置的审美旨向 | 第53-57页 |
一、 “见柳生恨情结” | 第53-55页 |
二、 “人面桃花情结” | 第55-57页 |
第四节 探询自由的“游戏精神” | 第57-60页 |
一、 “巫山神女情结” | 第57-59页 |
二、 “天涯沦落情结”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语:情绪记忆对开拓花间词审美空间的意义 | 第6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附件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