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2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2页 |
(一) 教师培训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 第9-10页 |
(二) 网络培训已成为目前最为普遍的教师培训方式 | 第10-11页 |
(三) 网络培训实效如何有待研究 | 第11-12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一) 教师培训的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二) 教师网络培训的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三)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本研究的空间 | 第23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一) 培训 | 第23-24页 |
(二) 教师培训 | 第24-25页 |
(三) 教师远程培训 | 第25页 |
(四) 实效性 | 第25-26页 |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26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26页 |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6-28页 |
(一) 研究的思路 | 第26-27页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27-28页 |
六、研究的重难点 | 第28-29页 |
(一) 研究的重点 | 第28页 |
(二) 研究的难点 | 第28-29页 |
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的基本情况 | 第29-36页 |
一、“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的基本情况 | 第29-34页 |
(一) 培训的实施方案 | 第30-32页 |
(二) 培训平台 | 第32-34页 |
二、“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的培训效果的评价标准 | 第34-36页 |
(一) 评价的原则 | 第34页 |
(二) 评价的标准 | 第34-36页 |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36-47页 |
一、调查准备 | 第36-39页 |
(一) 问卷的设计 | 第36页 |
(二) 问卷的预试与修改 | 第36-39页 |
二、正式调查 | 第39-47页 |
(一) 调查对象 | 第39-40页 |
(二)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第40-47页 |
第三章 关于“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低效现象的原因分析 | 第47-56页 |
一、主观因素 | 第47-50页 |
(一) 培训目的不端正 | 第47-48页 |
(二) 职业倦怠使教师缺乏学习积极性 | 第48页 |
(三) 潜意识认为培训无用,对教师培训存有抵触心理 | 第48-49页 |
(四) 缺乏网络技术的支持 | 第49-50页 |
二、客观因素 | 第50-56页 |
(一) 丰富却不实在的培训内容 | 第50-51页 |
(二) “人——机”对话式的学习方式 | 第51-52页 |
(三) 机械化的互动交流 | 第52-54页 |
(四) 重量轻质的培训评价 | 第54-55页 |
(五) 虚拟的网络培训环境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提高“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实际效果的策略 | 第56-65页 |
一、端正培训目的,诚实培训 | 第56页 |
二、基于教师需要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56-57页 |
三、基于成人学习特点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 第57-59页 |
四、回归到“人—人”交流的学习共同体 | 第59-60页 |
(一) 共同的学习氛围 | 第59-60页 |
(二) 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 第60页 |
(三) 共同的讨论、批评与帮助 | 第60页 |
五、完善的评价体系 | 第60-62页 |
(一)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第61页 |
(二) 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 | 第61页 |
(三) 培训者与培训学员相结合的培训主体 | 第61-62页 |
(四) 考试与多元化评价技术相结合 | 第62页 |
六、“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 第62-63页 |
(一) 专业的专家教师 | 第62-63页 |
(二) 优秀的一线中小学教师 | 第63页 |
七、提高相应的网络管理和技术支持,完善经济保障机制 | 第63-65页 |
(一) 优质的网络管理和技术 | 第63-64页 |
(二) 完善的经济保障体制 | 第64-65页 |
结束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