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侗寨的文化变迁研究--以宣恩县匠科村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一 选题的背景、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一)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二) 选题理由 | 第9-10页 |
| (三)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二 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 三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一) 国内侗族研究概述 | 第11-14页 |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四 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 第15-17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二) 写作思路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基本情况介绍 | 第17-22页 |
| 一 匠科村概貌 | 第17-18页 |
| 二 移民侗族概貌 | 第18-19页 |
| 三 匠科村移民侗族的迁徙史 | 第19-22页 |
| 第三章 匠科侗寨建立 | 第22-38页 |
| 一 建寨子 | 第22-26页 |
| (一) 建房、造田 | 第22-24页 |
| (二) 生活与交往 | 第24-26页 |
| 二 家族组织 | 第26-29页 |
| 三 建庙、习俗 | 第29-31页 |
| (一) 飞山庙 | 第29-31页 |
| (二) 还烛愿 | 第31页 |
| 四 两种比较 | 第31-38页 |
| (一) 迁出地与迁入地的比较 | 第32-34页 |
| (二) 匠科村移民侗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比较 | 第34-38页 |
| 第四章 匠科侗寨发展 | 第38-49页 |
| 一 生产生活水平提高 | 第38-39页 |
| 二 组织结构 | 第39-44页 |
| (一) 社会组织结构 | 第39-41页 |
| (二) 家族结构变化 | 第41-44页 |
| 三 精神文化 | 第44-49页 |
| (一) 习俗 | 第44-45页 |
| (二) 建学校 | 第45-46页 |
| (三) 婚姻 | 第46-49页 |
| 第五章 两种方式的文化变迁 | 第49-54页 |
| 一 文化变迁理论 | 第49-50页 |
| 二 文化的适应性变迁 | 第50-51页 |
| 三 文化的发展性变迁 | 第51-54页 |
| 第六章 理论的讨论与反思 | 第54-59页 |
| 一 理论讨论 | 第54-57页 |
| (一) 民族互动理论 | 第54-55页 |
| (二) 文化再生产理论 | 第55-57页 |
| 二 理论反思 | 第57-59页 |
| 结语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