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8-13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三) 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一)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15页 |
(二) 共性分析和特性分析相结合 | 第15页 |
(三)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四) 调查问卷法 | 第15页 |
五、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恩施州农村反贫困模式及效果分析 | 第17-31页 |
一、 恩施州经济发展阶段的现状 | 第17-19页 |
(一) 经济总量 | 第18页 |
(二) 产业结构 | 第18-19页 |
(三) 教育水平 | 第19页 |
(四) 人民生活水平 | 第19页 |
二、 恩施州贫困现状的基本判断 | 第19-31页 |
(一) 贫困的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二) 农村反贫困工作的开展 | 第20-23页 |
(三) 恩施州反贫困模式的实践 | 第23-31页 |
第三章 恩施州农村贫困存在的问题 | 第31-35页 |
一、 影响恩施州反贫困的客观因素 | 第31-33页 |
(一) 自然环境恶劣 | 第31页 |
(二) 劳动力素质较低 | 第31-32页 |
(三) 区位条件限制 | 第32页 |
(四) 基础设施薄弱 | 第32页 |
(五) 信息匮乏 | 第32-33页 |
二、 影响恩施州反贫困的主观因素 | 第33-35页 |
(一) 贫困人口多、程度深 | 第33页 |
(二) 扶贫资金短缺 | 第33页 |
(三) 反贫困模式缺乏创新 | 第33-34页 |
(四) 机制体制制约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恩施州农村贫困原因的实证分析 | 第35-41页 |
(一) 研究模型的选择 | 第35页 |
(二) Logistic 模型的构建 | 第35-36页 |
(三) 变量的选取 | 第36页 |
(四) 反贫困的微观影响因素 Logistic 模型分析 | 第36-38页 |
(五) 模型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六)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恩施州反贫困的政策建议 | 第41-44页 |
一、 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 第41-42页 |
(一) 完善基础教育建设 | 第41页 |
(二) 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教育 | 第41-42页 |
二、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第42-43页 |
(一)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42页 |
(二) 完善农村医疗合作制度 | 第42页 |
(三)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 第42-43页 |
三、 扶持龙头企业、加大产业化扶贫 | 第43页 |
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一、 主要结论 | 第44页 |
二、 进一步研究说明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表:2012 年恩施州农村反贫困问题调查问卷 | 第49-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和发表的科研论文情况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