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身份与族群认同--基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调查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9页 |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7-8页 |
| 二 概念说明 | 第8-11页 |
| (一)民族及民族意识概念 | 第8-9页 |
| (二)族群概念 | 第9-10页 |
| (三)认同、族群认同概念 | 第10-11页 |
| 三 理论回顾 | 第11-14页 |
| (一)众说纷纭的中国民族识别工作 | 第11页 |
| (二)土家族身份的确认过程 | 第11-12页 |
| (三)族群理论简介 | 第12-13页 |
| (四)国内族群认同研究概述 | 第13-14页 |
| 四 选题意义 | 第14-17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 (二)具有典型性的个案研究 | 第15-16页 |
| (三)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 五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二)创新点 | 第18页 |
| (三)存在的不足 | 第18页 |
| 六 论文框架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调查点概况 | 第19-24页 |
| 一 县况介绍 | 第19-21页 |
| 二 长阳土家族的身份确认过程 | 第21-23页 |
| 三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高镇的族群认同与民族身份 | 第24-30页 |
| 一 高镇的族群认同 | 第24-27页 |
| (一)称谓引出的历史记忆 | 第24-25页 |
| (二)故土风俗的传承 | 第25页 |
| (三)丧葬仪式的迥异 | 第25-26页 |
| (四)族谱资料的相关记载 | 第26-27页 |
| 二 高镇的民族成分异动情况 | 第27-28页 |
| 三 原因探究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贺镇的族群认同与民族身份 | 第30-35页 |
| 一 贺镇的族群认同 | 第30-32页 |
| 二 原因探究 | 第32-35页 |
| 第五章 资镇的族群认同与民族身份 | 第35-42页 |
| 一 资镇的族群认同 | 第35页 |
| 二 原因探究 | 第35-39页 |
| (一)与族源有关的史料增强了族群认同感 | 第35-36页 |
| (二)土司管辖的历史增强了族群认同感 | 第36页 |
| (三)地方政府的导向增强了族群认同感 | 第36-37页 |
| (四)风俗习惯的传承增强了族群认同感 | 第37-39页 |
| (五)地方文化精英的影响增强了族群认同感 | 第39页 |
| 三 资镇的族群区分 | 第39-42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42-46页 |
| 一 认同的层次性 | 第42页 |
| 二 关于族群理论 | 第42-43页 |
| 三 调查研究的典型意义 | 第43-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