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建设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上海D学院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22页 |
|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国内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 第11-14页 |
| ·国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 第14-16页 |
| ·研究现状及趋势述评 | 第16-17页 |
| ·概念界定与理论视角 | 第17-20页 |
|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理论视角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与样本说明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样本说明 | 第20-21页 |
| ·创新之处及研究限制 | 第21-22页 |
| ·创新之处 | 第21页 |
| ·研究限制 | 第21-22页 |
| 第2章 示范建设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特征 | 第22-37页 |
| ·上海D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 第22-34页 |
| ·上海D学院的师资结构 | 第22-28页 |
| ·上海D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 | 第28-29页 |
| ·上海D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改进经验 | 第29-34页 |
| ·示范建设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特征 | 第34-37页 |
| ·师资队伍的构成 | 第34-35页 |
| ·师资队伍的招录 | 第35-36页 |
| ·师资队伍的培育 | 第36页 |
| ·师资队伍的薪酬 | 第36-37页 |
| 第3章 示范建设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37-48页 |
| ·示范建设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7-42页 |
| ·师资结构:数量与质量 | 第37-40页 |
| ·师资培训开发与“双师”建设 | 第40-41页 |
| ·育人模式与绩效管理 | 第41页 |
| ·薪酬管理与高端人才建设 | 第41-42页 |
| ·示范建设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成因 | 第42-48页 |
| ·宏观层面:政府投入与社会环境 | 第42-45页 |
| ·中观层面:学校定位与自我发展 | 第45-46页 |
| ·微观层面:教师职业生涯与发展 | 第46-48页 |
| 第4章 国内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48-60页 |
| ·国外:选育用留的过程管理 | 第48-53页 |
| ·高职教师的聘任 | 第48-49页 |
| ·高职教师的培训 | 第49-50页 |
|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及管理 | 第50-53页 |
| ·高职教师工资制度 | 第53页 |
| ·国内:单师向“双师”的过程转化 | 第53-57页 |
| ·天津市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 第54-55页 |
| ·水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 | 第55-57页 |
| ·台湾技术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 第57页 |
| ·启示 | 第57-60页 |
|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 第57-58页 |
| ·严格教师准入及考核制度,提高教师待遇 | 第58页 |
| ·健全师资培养体系 | 第58-59页 |
| ·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注重兼职教师培训 | 第59页 |
|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 | 第59-60页 |
| 第5章 示范建设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化策略 | 第60-70页 |
| ·外部环境:社会包容与政策支持 | 第60-63页 |
| ·多样化、开放型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 第60-61页 |
| ·高职教师的收入水平和职业声望提升 | 第61页 |
|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政策制定与评估 | 第61-63页 |
| ·内部环境:自我制度建设与激励 | 第63-70页 |
| ·高素质师资人才延揽培育 | 第63-65页 |
| ·教师“双师型”能力建设 | 第65-67页 |
| ·制度建设与薪酬激励措施 | 第67-70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附录 | 第76-77页 |
| 卷内备考表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