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研究背景概述 | 第8-10页 |
·中职学校学生情况简介 | 第8-9页 |
·发展生现状扫描 | 第9-10页 |
·开展中职学校电子学发展生的形成归因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中职学校电子学发展生形成归因研究综述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0-16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已有研究中的不足 | 第12-13页 |
·本研究的内容 | 第13-1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归因理论 | 第16-18页 |
·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 第18-22页 |
第三章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第22-26页 |
·中职学校电子学发展生考试成绩调查问卷量表的设计 | 第22-23页 |
·电子学考试成绩归因调查问卷(见附录第一部分) | 第22-23页 |
·电子学发展生考试成绩家长调查问卷 | 第23页 |
·中职学校电子学发展生考试成绩调查的实施 | 第23-26页 |
·被试的选择 | 第23-24页 |
·施测过程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6-40页 |
·中职学校电子学发展生的形成归因的分析 | 第26-35页 |
·中职学校电子学发展生的形成归因的总体分析 | 第26-27页 |
·中职学校电子学发展生形成归因的性别分析 | 第27-30页 |
·中职学校电子学发展生的形成归因的班级分析 | 第30-32页 |
·中职学校电子学发展生的形成归因的家庭分析 | 第32-33页 |
·中职学校电子学发展生的形成归因的地区分析 | 第33-35页 |
·中职学校电子学发展生的形成归因在各维度上的分析 | 第35-40页 |
·中职学校电子学发展生的形成归因各维度的评定等级 | 第35-36页 |
·中职学校电子学发展生形成归因各维度的性别分析 | 第36-37页 |
·中职学校电子学发展生的形成归因各维度的班级分析 | 第37-38页 |
·中职学校电子学发展生形成归因各维度的地区分析 | 第38-40页 |
第五章 调查结果与结论 | 第40-44页 |
·中职学校电子学发展生形成归因的一般特点 | 第40页 |
·中职学校电子学发展生形成归因各维度的特点 | 第40-41页 |
·研究结论 | 第41-44页 |
第六章 本研究的若干思考 | 第44-45页 |
·多元智能理论对发展生的形成的影响 | 第44-45页 |
·研究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 | 第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