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正义》训诂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言 | 第8-14页 |
一 孔颖达及《毛诗正义》成书 | 第9-12页 |
(一) 孔颖达生平 | 第9-10页 |
(二) 《毛诗正义》成书 | 第10-12页 |
二 《毛诗正义》研究现状及本文的主要任务 | 第12-14页 |
(一) 《毛诗正义》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本文的主要任务 | 第13-14页 |
第一章 以声音通训诂 | 第14-26页 |
一 推求语源 | 第15-18页 |
(一) 推求同源词 | 第15-17页 |
(二) 推求事物的得名之由 | 第17-18页 |
二 破读假借 | 第18-24页 |
(一) 音义同 | 第19-22页 |
(二) 借声为义 | 第22-24页 |
三 校勘误字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以词汇通训诂 | 第26-34页 |
一 义训 | 第26-31页 |
(一) 共文 | 第26-27页 |
(二) 变文 | 第27-29页 |
(三) 异文 | 第29-30页 |
(四) 别言 | 第30-31页 |
二 引申推义 | 第31-34页 |
第三章 以语法通训诂 | 第34-45页 |
一 词法 | 第34-37页 |
二 句法 | 第37-45页 |
(一) 倒文 | 第37-39页 |
(二) 省文 | 第39-41页 |
(三) 足句、协句、韵句 | 第41-45页 |
第四章 以修辞通训诂 | 第45-55页 |
一 修辞格 | 第45-51页 |
(一) 对文、散文 | 第45-48页 |
(二) 互文 | 第48-50页 |
(三) 连言 | 第50-51页 |
二 篇章修辞 | 第51-55页 |
(一) 依据词的组合、位置关系释义 | 第52页 |
(二) 依据上下句之间的关系释义 | 第52-53页 |
(三) 依据上下章之间的关系释义 | 第53页 |
(四) 依据全诗“文势”、“义势”释义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