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文学理论论文--文学评论、文学欣赏论文

后现代视域中的互文性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绪论第10-18页
 (一) 本文论题缘起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 论题缘起第10-11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1-14页
  3. 研究目标与方法第14页
  4. 学术创新与意义第14页
 (二) 关于互文性概念界定的争论与辨析第14-18页
  1. 影响与互文性第14-16页
  2. 狭义互文性与广义互文性第16-17页
  3. 互文性的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第17-18页
一、广义互文性理论的诞生与迁徙第18-28页
 (一) 广义互文性理论缘起与确立第18-21页
  1. “互文本生成”第18-20页
  2. “文本的解放”第20-21页
 (二) 广义互文性理论多维流变第21-25页
  1. 解构文字学维度第21-23页
  2. 创作心理学维度第23-25页
 (三) 广义互文性理论生长的沃土第25-28页
二、互文性理论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实践运作第28-42页
 (一) 引用(cite)——创造性嫁接第30-33页
  1. 传统引用的一般特征第30-31页
  2. 后现代引用的嫁接性第31-33页
 (二) 戏仿(parody)——戏谑性复合文本建构第33-35页
  1. 传统戏仿的一般特征第33页
  2. 后现代戏仿的戏谑性与反讽性第33-35页
 (三) 拼贴(collage)——开放、异质、破碎的世界第35-38页
  1. 现代主义拼贴的一般特征第35-36页
  2. 后现代拼贴的破碎性第36-38页
 (四) 抄袭(plagiarize)——极限性互文第38-42页
  1. 抄袭的极限性与矛盾性第38-39页
  2. 文学抄袭的判定第39-42页
三、互文性从后现代困境中突围第42-50页
 (一) 极端性的后现代困境第42-43页
 (二) 建构式的互文性生存与发展土壤的拓展第43-50页
  1. 互文性理论的建构意义第43-44页
  2. 经典文本资源的开发第44-47页
  3. 网络文学创作空间延展第47-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TNF-a×抗ED-B双功能抗体的构建及活性分析
下一篇:西方文论中国化历程中的朱光潜(1918-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