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中国化历程中的朱光潜(1918-1949)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1页 |
一 关于西方文论中国化 | 第11-19页 |
(一) 西方文论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 第11-15页 |
1. 命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2. 内涵阐释 | 第13-14页 |
3. 理论向度 | 第14-15页 |
(二) 西方文论的引入历程 | 第15-19页 |
1. 西方文论的引进 | 第15-17页 |
2. 朱光潜学术前期主要著作 | 第17-19页 |
二 朱光潜践行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学术路径 | 第19-37页 |
(一) 朱光潜学术实践的源泉 | 第19-21页 |
1. 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 第19页 |
2. 西方文艺美学的熏陶 | 第19-20页 |
3. 心理学的学术基点 | 第20-21页 |
(二) 朱光潜学术实践的中国化道路 | 第21-31页 |
1. 中西分立——“先博后专”的学术储备 | 第21-23页 |
2. 中西比较——“中西互释”的学术建构 | 第23-26页 |
3. 中西合璧——“多元整合”的学术思维 | 第26-31页 |
(三) 朱光潜学术实践得失之我见 | 第31-37页 |
1. 成就 | 第31-34页 |
(1) 将零星顿悟式融会到批判综合的概念系统 | 第31-33页 |
(2) 于偏狭处汲取合理内核,在借鉴中超越 | 第33-34页 |
2. 问题 | 第34-37页 |
(1) 关于“调和折中” | 第34-35页 |
(2) 对意识形态的回避 | 第35-37页 |
三 朱氏经验与西方文论中国化问题的解决 | 第37-41页 |
(一) 西方文论中国化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二) 朱氏经验对解决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启示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