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 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 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现状 | 第10-11页 |
三、 理论方法 | 第11-13页 |
(一) 相关理论 | 第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14-24页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14-16页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14-15页 |
(二) 调查的具体实施 | 第15-16页 |
二、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16-20页 |
三、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0-24页 |
(一)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 第20-21页 |
(二) 教师心理疏导不够 | 第21-22页 |
(三) 学习方法指导不力 | 第22-23页 |
(四) 初中语法基础不牢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比较及衔接问题成因分析 | 第24-31页 |
一、 初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层次差异 | 第24-26页 |
二、 中考、高考的导向差异 | 第26-28页 |
(一) 中考、高考考试纲要比较 | 第26-27页 |
(二) 中考、高考试题特点比较 | 第27-28页 |
三、 现行初高中语文教材的局限 | 第28-29页 |
四、 初高中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差异 | 第29页 |
五、 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差异 | 第29-31页 |
(一) 语法基础不同 | 第29-30页 |
(二) 理解能力不同 | 第30页 |
(三) 学习兴趣不同 | 第30-31页 |
(四) 学习态度不同 | 第31页 |
第四章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教学策略 | 第31-37页 |
一、 更新观念,加强教师的衔接理论学习 | 第31-32页 |
二、 钻研教材,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 第32页 |
三、 指导学法,树立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 | 第32-33页 |
(一)指导学生活用教材 | 第32-33页 |
(二)培训学生学会听课 | 第33页 |
(三)组织学生高效训练 | 第33页 |
(四)激发学生自觉读写 | 第33页 |
(五)引导学生探寻方法 | 第33页 |
四、 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 第33-34页 |
五、 注重语法,增强阅读教学衔接的实效 | 第34-35页 |
六、 强化训练,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 | 第35-36页 |
七、 重视积累,丰富语文阅读的知识储备 | 第36-37页 |
(一) 成语积累 | 第36页 |
(二) 古诗词积累 | 第36-37页 |
(三) 名言警句、精彩片段积累 | 第37页 |
第五章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策略的实施 | 第37-52页 |
一、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策略的实施途径 | 第37-46页 |
(一) 教学进度和梯度的衔接 | 第38-41页 |
(二) 教材体例的衔接 | 第41-42页 |
(三) 知识层次的衔接 | 第42-43页 |
(四) 教法学法的衔接 | 第43-44页 |
(五) 心理辅导的衔接 | 第44-46页 |
二、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策略实施的效果分析 | 第46-51页 |
(一)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49页 |
(二) 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 | 第49-50页 |
(三)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 | 第50页 |
(四)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 第50-51页 |
(五) 提高了学生的答题技巧 | 第51页 |
三、 本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 | 第51-52页 |
(一)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问题 | 第51-52页 |
(二) 师生教法学法的衔接问题 | 第52页 |
(三) 阅读教学衔接的评价问题 | 第5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4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学生用) | 第54-59页 |
附录二、调查问卷(教师用) | 第59-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