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系统遗传模糊控制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 ·引言 | 第14-15页 |
| ·悬挂系统分类 | 第15-16页 |
| ·被动悬挂 | 第15页 |
| ·主动悬挂 | 第15-16页 |
| ·半主动悬挂 | 第16页 |
| ·半主动悬挂的发展概况 | 第16-18页 |
| ·国外半主动悬挂的发展 | 第16-17页 |
| ·国内半主动悬挂的发展 | 第17-18页 |
| ·半主动悬挂系统的控制策略 | 第18-21页 |
| ·天棚阻尼控制 | 第18-19页 |
| ·最优控制 | 第19页 |
| ·鲁棒控制 | 第19页 |
| ·预测控制 | 第19-20页 |
| ·神经网络控制 | 第20页 |
| ·模糊控制 | 第20-21页 |
| ·列车半主动悬挂模型 | 第21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列车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 第23-35页 |
| ·ADAMS 软件介绍 | 第23-24页 |
| ·ADAMS 软件概述 | 第23页 |
| ·ADAMS/Rail 模块 | 第23-24页 |
| ·ADAMS/Rail 中建立多刚体列车模型 | 第24-26页 |
| ·建立模板 | 第24-25页 |
| ·列车子系统与集成整车模型 | 第25页 |
| ·整车系统模型分析 | 第25-26页 |
| ·ADAMS 刚柔耦合列车模型 | 第26-28页 |
| ·研究刚柔耦合列车模型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 ·ANSYS 中建立车体模态中性文件 | 第27页 |
| ·ADAMS/Rail 中建立柔性车体模板 | 第27-28页 |
| ·ADAMS/Rail 中建立刚柔耦合列车模型 | 第28页 |
| ·车辆模型动力学分析 | 第28-33页 |
| ·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模型 | 第33页 |
| ·半主动悬挂原理 | 第33页 |
| ·ADAMS 列车半主动悬挂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35-43页 |
| ·模糊控制理论与应用 | 第35-36页 |
| ·模糊控制理论研究 | 第35页 |
| ·模糊控制的应用 | 第35-36页 |
| ·国内模糊控制的研究 | 第36页 |
| ·模糊控制器的分类 | 第36-39页 |
| ·模糊控制器基本结构 | 第36-37页 |
| ·模糊控制器主要环节和功能 | 第37-38页 |
| ·模糊控制器的基本类型 | 第38-39页 |
|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39-42页 |
| ·确定输入输出变量 | 第40页 |
| ·隶属度函数 | 第40-41页 |
| ·模糊控制规则 | 第41页 |
| ·输出变量的精确化 | 第41页 |
| ·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遗传算法优化设计模糊控制器 | 第43-58页 |
| ·遗传算法概述 | 第43-44页 |
| ·遗传算法理论的发展 | 第43页 |
| ·遗传算法的优点 | 第43-44页 |
| ·遗传算法优化方法 | 第44-49页 |
| ·遗传算法基本操作流程 | 第44-45页 |
| ·遗传编码 | 第45-46页 |
| ·适应度函数 | 第46-47页 |
| ·选择 | 第47-48页 |
| ·交叉 | 第48页 |
| ·变异 | 第48-49页 |
| ·遗传控制参数 | 第49页 |
| ·遗传算法优化模糊控制 | 第49-5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49-51页 |
| ·编码方法 | 第51-53页 |
| ·运行参数设计 | 第53-54页 |
| ·初始化变量种群 | 第54-55页 |
| ·适应度函数设计 | 第55页 |
| ·选择操作 | 第55页 |
| ·交叉操作 | 第55-56页 |
| ·变异操作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ADAMS 与 MATLAB 联合仿真 | 第58-76页 |
| ·联合仿真方法 | 第58-59页 |
| ·联合仿真系统模型 | 第59-62页 |
| ·定义模型输入输出变量 | 第59页 |
| ·导出列车模型 | 第59-60页 |
| ·将 ADAMS 模型导入 MATLAB | 第60-61页 |
| ·联合仿真控制系统 | 第61-62页 |
| ·多刚体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模糊控制 | 第62-66页 |
| ·刚柔耦合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模糊控制 | 第66-70页 |
| ·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 | 第70-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76-78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76-77页 |
| ·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