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11-14页 |
·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 第11-13页 |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人力资源管理及人力资本理论 | 第14-16页 |
·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第18-27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国内外关于平衡计分卡方法的运用及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7-29页 |
·研究思路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投资特点分析 | 第29-39页 |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特点与现状 | 第29-30页 |
·高新技术及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 第29页 |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与现状 | 第30-31页 |
·频繁的企业变革需要更灵活的管理机制 | 第30页 |
·管理对象主要为知识型员工 | 第30页 |
·一线管理人员多有技术背景或营销背景 | 第30页 |
·员工工作过程难于监督,工作成果难以衡量 | 第30-31页 |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内容及形式 | 第31-32页 |
·培训投资 | 第31页 |
·流动投资 | 第31-32页 |
·干中学投资 | 第32页 |
·健康投资 | 第32页 |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特征 | 第32-34页 |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具有风险性 | 第32-33页 |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成本较高 | 第33页 |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实用性 | 第33页 |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产权具有排他性 | 第33-34页 |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受到非货币计量因素的影响 | 第34页 |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现状分析 | 第34-39页 |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现状 | 第34-36页 |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现状 | 第36-39页 |
3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绩效评价分析 | 第39-43页 |
·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绩效评价方法 | 第39-41页 |
·经济增加值法 | 第39-40页 |
·杜邦分析法 | 第40页 |
·关键绩效指标法 | 第40-41页 |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 | 第41页 |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绩效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41-43页 |
·绩效评价方法选择标准 | 第41-42页 |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分析 | 第42-43页 |
4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绩效评价分析 | 第43-59页 |
·运用平衡计分卡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绩效评价工具的必要性 | 第43-48页 |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独有的特点 | 第43-44页 |
·平衡计分卡的产生及其价值所在 | 第44-46页 |
·运用平衡计分卡对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 | 第46-48页 |
·构建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绩效评价体系的流程分析 | 第48-57页 |
·确定战略主题,构建战略地图 | 第48页 |
·化战略为具体目标,再分解为层级指标,形成指标体系 | 第48-53页 |
·筛选确定最终评价指标,分配指标权重 | 第53-55页 |
·设定指标值,完成平衡计分卡,编制企业绩效计划 | 第55-56页 |
·构建、编制员工个人的平衡计分卡与绩效计划 | 第56-57页 |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人力资源投资绩效评价的步骤 | 第57-59页 |
·前期准备 | 第57页 |
·收集所需的资料、数据 | 第57页 |
·开发出适合企业自身人力资源投资的平衡计分卡 | 第57-59页 |
5 实证研究-以Y企业为例 | 第59-67页 |
·企业概况 | 第59页 |
·Y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情况 | 第59页 |
·采用平衡计分卡对Y企业人力资源投资进行绩效评价 | 第59-61页 |
·筛选确定人力资源投资绩效的量化指标 | 第59-60页 |
·企业收益在人力资源投资和物力投资间的分割 | 第60页 |
·运用指标对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绩效进行评价 | 第60-61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应注意的问题 | 第63-67页 |
·不能照搬套用平衡计分卡统一模式,且应动态调整 | 第63页 |
·全员共同参与,各部门的联动配合 | 第63页 |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来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 第63-64页 |
·指标的设计应有因果关联性,且应尽量使用定量化易取得的指标 | 第64页 |
·关注员工的学习与发展,将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协调 | 第64页 |
·应注重绩效的提高,及时反馈和修订 | 第64-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