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顺应理论的摹状词指称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8页 |
二、 研究简况及其发展趋势 | 第8-10页 |
三、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摹状词与摹状词研究 | 第12-16页 |
第一节 摹状词的界定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西方哲学家眼中的摹状词 | 第13-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摹状词指称理论研究——“反思与批判” | 第16-35页 |
第一节 罗素的摹状词指称理论 | 第16-24页 |
一、 摹状词理论的提出 | 第16-17页 |
二、 摹状词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17-22页 |
三、 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评析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斯特劳森的摹状词指称理论 | 第24-28页 |
一、 斯特劳森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判与发展 | 第24-26页 |
二、 对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理论的评析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唐纳南的摹状词指称理论 | 第28-31页 |
一、 摹状词的归属性用法和指称性用法 | 第28-30页 |
二、 对唐纳南的摹状词理论的评析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克里普克的摹状词指称理论 | 第31-33页 |
一、 克里普克语义学指称和说话者指称理论 | 第31-33页 |
二、 对克里普克语义学指称和说话者指称理论评析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顺应理论指导下的摹状词指称分析 | 第35-51页 |
第一节 维索尔伦语言顺应论的基本思想 | 第35-39页 |
一、 顺应论的理论产生与成熟 | 第35-37页 |
二、 顺应论的 3 个核心概念 | 第37-38页 |
三、 顺应论的 4 个分析维度 | 第38-39页 |
第二节 通过对说话人、受话人的顺应确定摹状词指称 | 第39-43页 |
第三节 通过对语境的顺应确定摹状词指称 | 第43-49页 |
一、 通过对物理世界的顺应确定摹状词指称 | 第43-46页 |
二、 通过对社交世界的顺应确定摹状词指称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